】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周建閩:中華文化核心理念的創造性轉化
http://www.CRNTT.com   2014-10-17 01:10:05


現場圖。
 

  這個基本戰略理念,運用到兩岸關係中,則構成了“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係發展大思路。正是在這個大思路的指引下,實現了國共再度攜手合作,有效地遏制、扭轉了台獨惡性發展的勢頭,達致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和”的理念體系及其創造性轉化形成的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其蘊含的積極意義,將會隨時代發展而越加鮮明。

  “創新”,是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唯一能夠延續5000年文明史,生生不息,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思想元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一代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鐫刻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創新發展的行為指南和思想源動力。正是在這樣的思維模式指引下,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了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等四大發明,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今天的現代中國也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和精神指引下,堅定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創新,在短短數十年間完成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轉換,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排名第二的大國,令世人尊重。

  而“包容”,是中華文化最富有魅力的部分。包容不僅要有“海納百川”之量,更需有“和而不同”,容忍異端之胸懷和氣度。正是秉持這種恢弘的文化態度,所以“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華文化就能夠不斷從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歷經劫難而不斷延續,發揚光大,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生存至今而又依然蓬勃發展、生機盎然之國度。

  今天的台港澳地區,在歷史上都受到過異邦的殖民統治,在不短的殖民統治期,殖民者也曾強力推行異國文化,但卻並沒有成為台港澳地區文化的主流,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的包容融合、和諧萬邦的氣度和化解力。台港澳地區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是中國式的,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生存狀態。所以,中國文化無處不在。台灣作家李敖曾針對台獨去“中國化”的言行寫過一首詩嘲諷:“妄想海峽兩地隔,妄想台獨自快活。我且當頭來棒喝,台灣無處不中國”。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輔相成,兼收並蓄,和而不同,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始終與時俱進,保持自己的價值理念體系和主流地位。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創造性轉化的演變能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