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日電/安倍示好中國是客觀因素使然,具有一定的“受迫性”,並不代表安倍主觀上將從此前的對華強硬立場後退。
9月29日,日本召開本年度國會臨時會議,安倍在會上發表施政演說,稱為了在中日兩國間建立穩定友好的關係,希望能盡快實現首腦會談,通過對話發展戰略互惠關係。
自安倍上台以來,渲染“中國威脅論”幾成慣例,幾度提出舉行中日首腦會晤,也是為了顯示中日失和、無法舉行高層會談的責任不在日方。此次在國會場合,安倍罕見地放低身段,沒有提及“中國威脅論”,反而強調“中日友好的重要性”,真實含義是什麼?是否意味著其執政立場發生了變化?
安倍示好中國,有時間因素在起作用。11月,APEC峰會將在北京舉行,在峰會期間實現中日首腦會晤,是安倍內閣近期的外交目標之一。為此,日本已提前開啟溝通管道。安倍之所以設定這樣的外交議程,原因在於無法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正式會談,已成為其外交失
分的標誌。在安倍任內,中日關係降到兩國建交以來最低點,安倍難辭其咎。如果兩國能舉行首腦會談,安倍就可贏回分數。
安倍示好中國,還有經濟因素在起作用。安倍上台以來,通過量化寬鬆、財政刺激、刺激民間投資這“三支箭”,日本經濟一度似有重振跡象,市場交投活躍。但今年以來,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作用迅速衰減,今年二季度經濟突然衰落。日本內閣府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二季度GDP同比僅增長0.4%。個人消費降到零增長,導致內需對GDP的貢獻由正轉負。在無限刺激的政策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數據,表明安倍經濟學開始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