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以社區做為建構兩岸文化交流的路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00:19:13


 
  台灣社區發展經驗的借鑒

  兩岸社會發展都依循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模式,從農漁牧社會型態漸次發展為工商服務社會型態,台灣社會從二十世紀六○年代開始轉型,大陸則遲至八○年代才步上改革開放之路,其發展步調隨著經濟能量的大幅進展而加速、加快,但由於大陸是工商經濟,社區的傳統人文底蘊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台灣在過去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與能量,也為台灣社會開創出不同於以往傳統社會的生活群體關係。台灣的過去就是大陸的現在,而台灣的現在將成為大陸的未來,因此,台灣社區發展經驗對於大陸的社區發展具有高度借鑒價值,值得大陸重視。

  (一)由社區總體營造帶動農村的轉型:

  台灣早期屬於農業型社區,與大陸農村型態相仿,近年來透過社區總體營造,許多農村由耕種生產轉型為休閒產業,帶動社區繁榮,吸引遊客來訪參觀,創造就業機會,營收利潤轉作照顧社區老人、弱勢組群、外籍配偶等,讓農村社區創造符合自然、生態、環保,以人文為本、文創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型態。

  (二)溫暖敦厚的人情味:

  台灣社區基本上以小範圍地域或相同理念為出發點,相當程度保存了原本人情溫暖的一面,對於守望相助、老年照護、幼兒照顧等,都能發揮最大功能,在發展經濟同時,亦提昇國民氣質與居民生活品質,營造良善居住環境與富而好禮的社會氛圍。

  (三)在地化的社區總體營造:

  只有在地居民才能瞭解社區本身的問題及需要;介入社區事務的外來團體,即使帶著專業知識,經常也帶著傲慢,加上對社區事務不瞭解,強大的專業知識反成為社區干擾的來源。在地人組織社區營造團隊,透過切身的感受與需求,訂出社區發展工作目標,必要時才尋求外力協助,可減少不必要的干擾,有效解決自身問題,創造社區繁榮。

  (四)源源不絕的驅動力:

  藉由參與環境競賽、舉辦節慶廟會活動等,由領導的團隊主動付出,帶動其他居民跟進,促進鄰里互動,增近居民對土地、社區的認同與情感,形塑居民的榮譽心、成就感和共同信仰,成為社區營造源源不絕的驅動力。

  (五)善用社區能量爭取經費:

  善用社區現有人才、資源,如農特產品、產業達人、社區耆宿、退休公教人員、文史工作者、社區故事等,建構社區營造骨幹,保存社區文化特色;利用社區民眾力量,以社區辦公室與政府對談,或提出符合國際潮流的社區理念的計畫,參與官方所舉辦的計畫競賽,爭取社區營造所需的經費補助。

  (六)紮根社區意識教育:

  透過小學環境教育及社區幹部宣導,讓學童瞭解社區生活環境,力行節能減碳,避免能源浪費,嚴格資源回收,將環保意識從小融入日常生活,也成為社區居民環保意識最佳的宣傳管道,將社區意識教育從小學開始扎根凝聚。

  (七)公民意識與高質量人力:

  台灣各社區大學及官方、民間有關社區營造網路除在重視公共參與、凝聚社區意識、深化社會對環保、河川、民主等議題反省,建立新文化、重建新社會中扮演重要推手,並有效提昇社區居民公共意識,為社區營造培訓充裕的高質量人力,讓社會資源有效整合,成為社區營造成功的重要因素。

  (八)無所不在的志工精神: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8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風災,讓中、南部受到重創,在地震、颱風過後,全台灣成千上萬民眾放下手邊工作,或利用假日投入災區的傷患救護、心理療育、環境整理、房屋重建等工作,發揮了志工的精神。至今台灣幾乎各學校、醫院、圖書館、藝文場所、NGO組織、宗教團體、警察、消防、交通等,無一沒有志工的參與,台灣無所不在的志工精神已成為社會良心的標誌。

  (九)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組織:

  台灣社區非營利組織(NPO)與國際性的NGO相輔相成,共享資源,許多企業也樂於為社區總體營造提供肥沃的養分,如萬通公益基金會提供藍色東港溪打造生態社區的補助經費,就將資源投注在森之地以及港東社區,作為社區的陪伴團體,輔導社區發展自己的特色。信義房屋推動“社區一家贊助計劃”、“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每計劃贊助一億元,五年為期,由社區提出企劃、經過徵選,入選者即可獲得贊助金完成社區夢想與需求,七年來共贊助七五二個社區圓夢,不但拉近社區人與人的距離,增加了社會凝聚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