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一列動車在中國境內(南廣鐵路廣西段)試行駛。 |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開始認真規劃高速鐵路網以來,規劃者就一直希望能夠不僅改善國內運輸狀況和空氣質量,而且打造出足以角逐全球市場的中國獨立品牌。這一成功吸收外國技術的做法不僅對世界鐵路市場產生了影響,而且為我們研究中國的技術獲取方式提供了一個案例。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7月3日載文《中國高鐵的跨越式發展》,文章說,中國過去參與世界高鐵市場的力度相當有限,這是因為中國的技術相對落後於西方製造企業。不過,中國似乎採取了“技術換市場”戰略,希望提高國內高鐵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中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和做法都明確體現在正式文件和官方媒體報道中。通過這些文件和報道的詳細介紹,我們發現,中國人把技術轉讓協議看成是實現技術發展目標的關鍵要素。
技術轉讓協議如果擬不好,就會對西方企業(尤其是通過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和資源獲得尖端技術的企業)的競爭力構成嚴重威脅,其危害比中國在網絡上的經濟間諜行為還要大。技術轉讓不僅可能加速競爭產品的發展,而且會降低對手實現流程優化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現在,中國列車製造和民用工程企業正在南美、美國、沙特、俄羅斯等地修建、參與修建或者考慮競標高鐵建設項目。不過,最具市場潛力的地方還是亞洲。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到2020年,亞洲基礎建設投入將達到8萬億美元。為便於稱霸亞洲市場,中國公開提出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希望為東盟國家提供資金和支持。
中國媒體和政府消息人士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中國打算與現有的國際列車製造企業共同競爭各自國內市場乃至全球市場。
雖然滿懷全球擴張計劃,中國還是首先利用國內市場的巨大規模使通過技術轉讓協議獲得的重要外方技術實現國產化。中國人還採取了靈活的談判策略,比如采購重要設備時同時向多家外國企業發出招標邀請,這樣就能貨比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