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較富裕家庭中,最常見的情況是經商。阿孜汗村所屬的阿圖什市,在維吾爾族人眼裡相當於我們漢族人眼裡的溫州。改革開放後,這裡的人們就開始經商,並最早實行了股份制。生意一直延展到中亞五國。在阿孜汗村,我們發現有護照的村民超過500人。村裡有200人常年在國外經商,有400人常年在外地經商。
第二種情況是自己能就地發展,延伸產業鏈。例如,村裡有13戶人家開辦了製作無花果醬的手工作坊,他們都是中等富裕家庭。
第三種情況就是勤勞。例如,走訪中我們發現,有的孤寡老人在家手工刺綉,一年也能收入6000元左右;再如,村裡七隊34歲的地力夏提·阿不來提,沒有責任田,他從一只羊開始養殖,發展到20只羊,靠自己勤勞逐步致富。
對比這幾種情況,我們感到,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思想。因此,在走訪中,我們從最初的單純詢問,變為以講解政策為主,通過介紹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引導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
4月14日
怎麼發展農村經濟
在阿孜汗村,村裡的事情,大多由村委會下設十個小隊的小隊長來聯繫通知農戶。但通知往往是單向的,不易進行溝通。那能不能再設另一條溝通渠道呢?走訪中,我們有意識地詢問村民成立農村合作社的意向,幾乎家家都願意。
從農村合作社的組織構成來說,合作社最低由5名成員組成。村裡人一般子女結婚後就分家,若能把分家後的兄弟姐妹們組織成合作社,那麼既有血緣關係,還有經濟利益關係,組織成員關係穩定;從經濟利益來說,共同生產,可以互補,但仍按照出資額來享受權益,進出自由,保證了各戶不受限制,一旦有了效益,示範效應可吸引更多的人入社;合作社還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從稅收到無息貸款甚至到項目補助。
經過初期摸排,村裡有意向成立合作社的家庭達上百戶,可成立20--30戶農村合作社。在此基礎上,我們準備逆向發展,在全村成立養殖、無花果兩個合作聯社,進而再成立阿孜汗村實業公司,形成從實業公司到聯社再到合作社的三級架構。成立初期,初步估算可覆蓋總家庭戶數的30%,今後還可吸引更多成員。
建立這樣的經濟架構,有很多好處:可以在全村樹立發展市場經濟的理念,改變群眾小農耕作的傳統模式;可充分運用經濟杠杆,形成人、財、物的聯通效應,並建立信用平台;可提升村兩委的威信,有利於當地和諧穩定;還可以實業公司或聯社申報項目享受較大政策優惠,個體經濟也可通過合作社享受優惠政策。這樣可以通過各類經濟主體,把黨和國家的富民、惠民政策,層層落實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