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長三角與珠三角帶給京津冀哪些啟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26 00:04:45


 
  李鐵也認為,京津對河北不僅僅沒有輻射,反而卻因為其優越的資源配置,把周邊的要素吸引到京津來,人才、置業甚至包括農民工到這裡來打工。據統計,2005年至2010年,河北省來京人員逐年增加。2010年數據顯示,河北省來京人口為155.9萬人,占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22.1%。
 
  珠三角的發展一定和香港有關,長三角的發展一定和上海有關,但是京津冀周邊的發展至少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中,與北京的關係不大。上世紀80年代,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鄉鎮企業縣域經濟最發達,而北京行政轄區內幾乎沒有多少鄉鎮企業,天津的鄉鎮企業只是局限於轄區內,也很少向河北擴散。環北京所謂的貧困帶就足以說明京津對周邊的帶動能力不強。
 
  2005年8月17日,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首次提出:在國際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圍,環繞著河北的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萬貧困人口。2012年3月,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持的首部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報告(2012)》指出,“環首都貧困帶”不僅未能縮小與北京周邊郊縣的貧富差距,反而愈加落後。
 
  作為新華社的資深記者,王文華曾參與中央領導考察工作的隨行採訪。據他回憶,曾經有一次在河北豐寧九道溝等候領導的車到達,這位中央領導下車進村後連自己都非常吃驚:從中南海坐車才幾個小時怎麼就到了這麼窮的地方?
 
  而相對的,從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所介紹的一個小例子中,看到上海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對於周邊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
 
  關注中國當代經濟史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江浙一帶活躍著一群“星期日工程師”。他們是上海國營單位的技術人員,周末下午到江浙一帶的鄉鎮企業打工,周一回到上海原單位上班,他們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向鄉鎮企業提供服務並收獲報酬。為什麼“星期日工程師”這麼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時代背景是當時江浙一帶的鄉鎮企業缺乏技術人才,而上海國營單位的技術人才就彌補了這個短板。
 
  而這個大背景則是,當時中國有號稱800萬名科技人員,但其中有1/3閑置無事。新興的鄉鎮企業則人才短缺,蘇、錫、常地區因而占盡了上海“星期日工程師”的便宜,成為上海智力及技術技能資源的強輻射區。據1988年第16期《瞭望》新聞周刊的報道稱,在上海,這個群體在鼎盛時期估計有兩萬餘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