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改革牽住“簡政放權”牛鼻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15 08:36:01


圖為3月5日,北京市民在地鐵一號綫站台內收看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的電視直播實況。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美國《僑報》3月14日載文《中國改革牽住“簡政放權”牛鼻子》,摘要如下:

  “牽牛要牽牛鼻子”,是一句凝聚著中國人做事智慧的俚語。在3月13日的記者會上,善用“大白話”的中國總理李克強以此作喻,指出深化改革要抓重點,要抓“牽牛鼻子”的改革。通觀李克強履新一年,並結合他在施政報告和記者會上的表述,簡政放權無疑是本屆政府推動改革大業的一個“牛鼻子”。

  改革話題在中國社會發酵了好幾年,中共十八大之後,漸由討論期轉入施工期。在去年的記者會首秀上,李克強展示了改革的決心,“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而在施政一年上交成績單之際,外界不僅感受到他的務實高效(本屆政府決心取消審批權近600項,頭一年就砍掉461項),也捕捉到了他“甩開膀子之前用足腦子”的改革智慧。

  李克強選擇簡政放權作為“牛鼻子”的邏輯與考量是什麼?從直接效果上看,一是為釋放改革紅利,二是為助力反腐,兩者都是公眾對政府抱有高度期望的大事,可謂一石二鳥。

  中國的“審批經濟”長期以來備受海外內詬病,不論是跨國企業、民營私企甚至地方大員,均有過切膚之痛。地方項目要找中央部委批,私人項目要找政府部門批;一個項目要蓋上百個章,某個項目生生被拖黃,創立一個公司門檻高……市場的活力和創新的積極性就被消磨於應付審批的折騰中。簡政放權實施後,清理過時的行政法規,“政府該做什麼”有清單,政府機構“法無授權不可為”,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與市場“塵歸塵,土歸土”。

  “審批經濟”另一個弊端是滋生腐敗,寄生食利階層,既有“老虎”當道,也有“蒼蠅”撲騰。掌管項目審批大權的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於2013年落馬,其重要罪責就是利用手中的審批權向企業吃拿卡要;另外,“科長經濟”意外成為此次“兩會”熱詞,那些沒有實質決定權的小官僚,卻可以通過“報”或“壓”的差異化處理操縱一個項目的生與死。簡政放權之後,政府要按照公布的權力清單依法審批,接受公眾監督,有助於遏制食利者濫用權力的衝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