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本用來評估學術刊物水平的技術指標,被錯誤地用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乃至評價高校科研水平的權威標準,教育部的這一做法違背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他在《廢止以CSSCI為高校學術評價的標準》的呼籲書中指出。
高校啟用論文考核對研究生進行考評的做法始自上世紀末,此後逐漸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並出台相應的標準規範。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例,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要在各類核心期刊上發表2~5篇學術論文,“未達到要求者,一般不接受其學位申請”。
由教育部主導的CSSCI評價機制確立後,很快成為各高校認證的權威乃至唯一標準。中國青年報記者查閱了國內20所重點高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這20所高校悉數要求博士生必須發表兩篇以上的學術論文,15所高校規定,人文社科類博士生的學術論文必須發表在CSSCI的來源期刊上。
除博士畢業生外,CSSCI對於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也起到巨大的作用。據華東地區一位青年學者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其所在的高校“評正高至少要15篇CSSCI,一個國家級的項目,一個省部級項目。很多高校都只認來源期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安年曾撰文指出:“如果將這套評價體系和學校量化指標體系、論文評審體系、包括資深教授在內的各類職稱評估體系聯繫在一起,其經濟鏈不是太明顯了嗎?”
學術生意
根據教育部的招生計劃,2013年,包括碩士和博士在內的研究生招生規模達60.8萬人。在這樣“僧多粥少”的狀況之下,發表論文的剛性需求也催生出灰色的論文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