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行動重於目標”這句話用於中國下一步國企改革尤其貼切。《金融時報》把這份文件稱為“習近平對未來10年的執政宣言”,有可能“劇烈地改變中國面貌”,但前提是“切實得到執行”。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與國企伴生或衍生的不公平早就備受詬病。
有分析認為,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讓市場發揮決定作用,矛頭清楚指向央企、國企享受的不公平競爭優勢,包括廉價獲得貸款等重要生產要素和優先獲取市場信息等。
但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認為,文件的表述太“哲學性”,很難翻譯成現實語言。比較具體清楚的是,到2020年國企上繳中央財政的利潤要增加到30%,這部分財政收入將用來改善民生,即推動實現社會領域的公平。丁學良稱他看到的一份調查報告說,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類似企業上繳國庫利潤最多的達70%。
丁學良指出,改革需要多個突破口,一個不夠,而最有效的一個切入點是國企的透明度;讓其他利益群體和掌握著國企所有權的老百姓對它們監督問責。
樂觀派認為,通過膽識和智慧,國企改革以及由此牽動的一系列經濟制度變革可以成為現實。
據德國《商報》網站11月17日報道稱,中國繼續走向資本主義——雖然步伐謹慎。中國共產黨15日公布了近10年來最重要的改革文件,並在其中宣布最終給予企業家更多空間。“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介紹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