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農村傳統的鄉黨社會是如何消亡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6 11:14:35


 
  可是多方嘗試,無法讓中國社會像鄰國日本那樣順利轉型——傳統精神的“接力棒”並沒有從“舊鄉黨”傳遞給“新鄉黨”,也就是現代公民。

  “七七事變”生生切斷了中國傳統社會的轉型過程。抗戰結束前後,國統區人民承受著貨幣貶值等災難,整個國家走到了十字路口。或許是地緣政治作祟,蘇俄式的革命對中國社會有極強的吸引力,鄉黨還沒有來得及轉型、蛻變,就遭遇了歷史的“暴風驟雨”。

  土改鎮反導致鄉黨的社會形態基本消亡

  讓地主鄉紳迅速消亡的土改,撬動了鄉黨社會的地基,它以剝奪生命權,即肉體消滅為開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赤(中共蘇區)白(國民政府統治區)交界地帶,破壞極為嚴重。據南京大學退休教授姜平的《鄧中夏一生》記載,在湘鄂西的邊境外,有三十裡寬的地區內不見人煙。

  自1927年8月起,在全國發生了100多處農民運動。

  第二次土改高潮發生在1946年“五四指示”下達後的北方解放區,這次運動也存在許多極左的狀況。

  到1952年年底,除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完成。大約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大約7億畝土地和生產資料。很顯然這些土地來自4500萬的地主與富農。(《新中國土改背景下的地主富農問題》楊奎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