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農村傳統的鄉黨社會是如何消亡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6 11:14:35


 
  耗費毛澤東32天考察撰寫出來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推動農民翻身,消滅地主剝削為核心內容,在當時並不被待見。陳獨秀看後,大罵毛年輕氣盛、思想偏激,中共中央拒絕刊登;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漢口民國日報》也冷處理了毛的手稿。可見,當時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並不認同“過激的農民運動”。

 “鄉黨”在民國的轉型過程因戰爭中斷

  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共反目後,中國鄉村社會面目全非。上世紀30年代,一批有志之士開始中國農村改良運動:教育家晏陽初最早到河北定縣搞平民教育運動;國學大師梁漱溟辭掉北大教職的身份到山東鄒平鄉搞自治建設運動;西北軍高官彭錫田等在河南鎮平、內鄉進行自治自衛運動。

  國民政府在局部地區嘗試新的保甲制度,希望通過打破幾千來“皇權不下縣”的模式,讓中央政權勢力滲入中國基層社會。政府特設農複會,制訂合作社法,成立農本局。

  基督教團體喊出“到民間去”、“到農村去”的口號。1930-1931年世界基督教協進會派美國鄉村事業專家鮑德斐博士來華,協助指導中國基督教會的農村工作,在昌平、昌黎、通縣牛堡屯、保定樊家莊等地設立農村牧區。

  中國基層社會的改造,要倚重教育的發展。史學家郭廷以認為,“七七事變”之前五年,是“民國以來教育學術的黃金時代”,那時“教育經費從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為二十年來所未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