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沈逸:客觀研究中國網絡,摘下有色眼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4 15:09:54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如何有效認知中國的網絡空間,包括如何識別網絡空間的輿論生態,如何理解對網絡空間的管理政策,如何評估網絡空間的發展態勢,如何在短期熱點與長期走向之間取得比較準確的均衡,對所有相關的行為體,無論是學者、評論者、觀察者、決策者,既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前不久,哈佛大學加里金教授等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試圖研究中國網絡空間的審查制度:以長期持續跟蹤的定量與定性分析,來展示有關中國網絡管理政策複雜性的最新圖景,其結果分別發表在《美國政治科學評論》以及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的網站上。這個研究成果中,引人關注的內容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系統使用了比較科學的數據分析方法,對中國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持續半年以上的系統研究;其次是注意第一手材料的獲得,比如,根據研究者的描述,邀請“熟練使用中文/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在中國網絡空間發表特定內容的帖子,並觀察後續效果;第三,相比其他被意識形態或者說刻板印象支配,進而通過“研究”尋找材料證明既有觀點的文章,比如《外交政策》雜誌上那篇名為“謠言共和國”的文章,加里金教授研究團隊遵循實驗發現不同結果,即中國政府的網絡管理政策並不是無差別地禁止發表任何涉及批評政府的信息,主要成為被管理對象的是試圖號召採取行動的信息。

  這個研究結果,如果換個說法,基本等同於有學者通過調查發現,在推特或者其他美國的社交媒體上,可以公開發表對美國政府進行批評的文章,但不能發表號召採取特定行動,比如,說什麼“去占領美國”,或者“買個炸藥把白宮炸了”,又或者,“把誰幹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在一個不受到意識形態或者政治類刻板印象高度扭曲的世界裡,這樣的研究成果大概沒有什麼出奇的,甚至,至少其結論沒有太多新意。但是,顯然今天的世界仍然還不是一個能夠擺脫這種刻板印象的世界,於是,這樣的研究,比起純粹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研究來說,還是有其積極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