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35年前的今天,日本和中國作為關係對等的鄰居,向著相互尊重的關係邁出了重要一步。
《朝日新聞》發表社論,全文如下:
當時,在福田赳夫首相和鄧小平副總理的見證下,雙方在東京交換了《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批准書,條約生效。
那時讓日中走到一起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反蘇聯”。反對在亞洲尋求霸權的國家。中國強烈要求在條約中納入針對蘇聯的“反霸條款”,日本接受了這一點。
其二是經濟援助。當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不及日本的4分之1。日本出於對未來的期待而伸出援手,向中國提供的日元貸款累計超過3萬億日元。
而如今,時代變了。蘇聯解體了,中國的GDP超過了日本。兩國間利害關係已經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即便如此,在當今這個時代,有些現實也依然沒有改變。日中兩國是亞洲的主要國家,互幫互助對雙方都有好處。
但遺憾的是,兩國現因尖閣(中國稱釣魚島)問題處於對立狀態。在本月舉行的東亞峰會上,針對南海主權問題安倍首相呼籲“遵守國際法”,中國方面則反駁稱“非當事國不應介入”。
另一方面,日中交流最近也有復甦的趨勢。上個月,10位中國大型企業的高管訪問了日本。日本的經濟界團體也在籌備訪華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