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前大使:應重新叫響中印是親兄弟的口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4 10:30:14  


孫玉璽(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本月22-24日,應我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據悉,辛格此行將重點與中國政府就商貿合作及邊境事務進行溝通。同為新興大國,印度與中國經常被視為比較對象,兩國有糾紛,更有合作。

  那麼,該如何在當前形勢下看待中印關係?該如何比較中印發展情況?古老印度在現代轉型中又有何發展訴求呢?近日,環球網特邀我國前外交部發言人、前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先生,對印度的經濟、政治、宗教、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進行了深入解讀。我們將以“真實印度”系列訪談的形式逐期推出,敬請關注!

  環球網:前一段時間我們採訪我國前駐印度大使裴遠穎先生的時候,談到中印邊界糾紛,談起上世紀60年代邊界衝突時,他說,到現在為止印度人在相當程度上還有一種心理陰影。而且,中國發展比較快,印度稍慢。所以,印度看中國其實有種“瑜亮情結”,您怎麼看這個問題?您覺得印度政府和老百姓是如何看中國的?

  孫玉璽:印度這個國家的確挺複雜,我在印度呆了三年,談過一個感受,就說印度有點兒像一瓶陳年老酒,乍一看,它不太容易一眼就看清,但你細心地拂去歷史的塵土,慢慢地品味,越品就越有滋味了。而且,甚至可以說,由於它的複雜性,它的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可能對某一個具體問題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剛才你說的“瑜亮情結”,我對此倒沒有那麼深的感受。如果說情結的話,我倒認為,中印之間有個“互為師生”的情結。中印一直在互相學習。我們當年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經,他帶回來的絕不僅僅是一些宗教著作,而是印度人民送給中國人民的一份豐厚的精神禮品,唐僧是去學習,後來,佛學東漸,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在印度卻逐漸消下去了,所以後來又有不少印度佛教學者長途跋涉來中國研習佛法。

  我在印度還做了一件事兒。印度成立了全印武術協會,他們要請中國的武術教練,我就幫他們請了。要說武術,當年是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開創了少林武功,現在印度又邀請中國武術教練到印度去傳授中國功夫,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學習。另外,我在印度期間,雙方互派的學習代表團,每年都有數百個,從各個角度相互研究、相互學習,因為我們兩國有許多地方是太像了,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鑒的東西。

  因此,要說印度對中國的態度,首先從我接觸的來看,印度政府非常重視同中國的關係,我接觸的印度政府的各個方面,都積極重視同中國的合作。因此,我在印度期間,中印搞了“友好交流年”,而且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印度訪問,兩國建立了面向繁榮與發展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是下了大工夫來推動雙方合作。金磚機制也在發展當中。這是從戰略大局、發展大局認識到了中印兩大鄰國合作的重要性。

  從印度民眾來說,我認為,絕大多數印度人對中國都是友好的。上世紀50年代就有個口號,我到那裡發現他們還在喊,就是“中印是親兄弟”。我查這個口號的實際來源,是當年印度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到中國來訪問過,訪問之後,他說:中國和印度是極其古老的兩個國家,我們是極其親密、極其接近的親兄弟。今天,我們應該把這個口號重新叫響。當然,也有少數印度人對中國有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抱有偏見,但我覺得這不是主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