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看,兩岸民間與智庫若想循序漸進地推動政治對話,台灣學界必須先打破政黨與意識形態的藩籬,試圖整合出一套能符合台灣利益,又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論述。唯有如此,兩岸民間合作才可能拉近兩岸決策高層的距離。
(二)對中華民國情懷的包容。對北京而言,只要符合“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安排,皆屬可接受的範疇,但對台灣來說,兩岸統一不是台灣併入大陸,而是兩個政治實體的再統一,因此大陸只有充分尊重台灣在兩岸統一前的身分與地位,兩岸政治對話的腳步才會加速。
馬英九總統針對兩岸合作保釣問題的說法,很值得北京深思。他提到“大陸既否認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和約》(北京至今仍稱其為《日台協定》),對1949年至1971年聯合國安理會的中華民國,也沒有公平的歷史評價。中日爆發釣魚台衝突期間,北京再三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史實,但為何不願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史實?連戰會晤習近平主席時提到兩岸建構一種「平衡、對等、有效”的政治架構,其實就具有兩岸相互包容解決歷史糾紛的意義。
近期以來,北京方面不斷傳出對馬英九政府不耐的訊息,例如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就認為,台灣無限期拒絕兩岸統一,就是違背了一中原則。兩岸終將統一,但兩岸無論用哪種方式統一,都必須經歷“共議、共構、共享”的三階段。以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議題而言,兩岸目前僅止於“共議”的起步,如欲跨越至“共構”階段,大陸方面除了需要耐心,還要有包容心。
兩岸關係儘管大幅改善,但舉凡涉及敏感性議題時,大陸方面的教條式思維,往往會成為兩岸推動政治對話的阻力。舉李安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實例,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的報導因為刪除了李安感謝台灣的一段話,又強調李安“來自中國台灣”。讀者如果google“李安最佳導演”即可發現,網頁出現的幾乎都是正(繁)體字,與平日google查尋資料普見簡體字,很不一樣。這件事經過台灣媒體大做文章,無異又為兩岸認同增添新的阻力。
(三)美國因素:1970年代至今,美國外交政策從未脫離現實主義思維。現實主義強調的是權力(power)、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與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這種霸權式的外交缺乏反省能力,遵循的只是外交“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原則,通常也不會顧及國際公理和正義,追尋的只是短期利益,因此美國對外戰略才會不斷陷入重蹈覆轍的窘境。
美國瞭解北京強調“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政治意涵,也清楚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發展的障礙。目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既已形成圍堵中國軍事崛起的態勢,台灣既成為華府政要口中的“非正式盟友”,自屬可以運用的一顆戰略棋子。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曾把台灣問題稱為中美關係的“地雷”,現階段雖暫被擱置一旁,但仍潛藏極大的危險性。
目前大陸最關切的問題還是美台軍售,習近平主席6月7日與歐巴馬會晤時,就再度重申北京反對美國軍售台灣的立場,美方採取的也仍是遵守“台灣關係法”的制式回應。今年2月24日北京清華大學召開的“亞太區域再平衡與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上,美方代表對美台關係的看法,大抵反映了華府官員多年來的說法。美國務院亞太事務前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與《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都認為,美台軍售有助於提升台灣與大陸談判的信心。薛瑞福甚至對大陸代表保證:如果中方對台放棄使用武力,或採取另一種能安撫台灣民心的安全政策,美中間根本不會因台灣問題而起爭端,華府或許也不再需要“台灣關係法”。薛瑞福的話語中似乎透露出,大陸需要更好的政策吸引台灣,讓台灣人瞭解為什麼兩岸統一後,日子會更好?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提到美台軍售的必要性,或許代表另類的看法。他認為,美國對涉台問題若潛在地傾向中方立場,極可能會弱化美國與日本、南韓與東協國家的盟邦關係;換言之,美國會根據兩岸關係的現實決定對台政策,也必須依兩岸關係的結果調整對台政策。
相較於美國現任或卸任官員都強調,華府對兩岸政治談判不持特定立場,北京確實需要進一步推敲此中的意涵。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今年4月23日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強調:兩岸政治談判的主題、步驟或時機,只有台灣執政者自己能判斷;任何情況之下,美國都不會用任何方式暗示台灣該怎麼做。薄瑞光的語氣看來相當肯定,他用的詞句是“我們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under no circumstance)用任何方式,直接、軟性或模糊地勸阻台灣;換言之,美國從不會警告台灣「你不要談什麼”,也不會以“從不”或“決不”(never ever)回應台灣提出兩岸談判的議題。」阿米塔吉在“亞太區域再平衡與中美關係”的學術研討會上還提到:無論兩岸談判最終結果如何,美國都不會持任何立場,只是堅持必須和平解決爭端。美方的說法或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不過從近期美方施壓台灣不得與大陸合作保釣的現實案例來看,已足以令人質疑美國的表裡不一。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因素仍為兩岸政治談判的最大阻力。馬英九任內很難抗拒美方對兩岸政治關係走向的關切,國民黨政治菁英之中,也看不出具有能突破現狀並為兩岸和平與統一奠定基礎魄力的人物。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最近(6月中旬)訪問美國,高調尋求美國支持其“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感謝美台軍售穩定台海安全”與“美國不應放棄民進黨”的訴求,更呈現出美國根本無須公開警告或阻擋,就可以達到讓兩岸政治談判破局的目的。
結語
今年6月13日就在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一行前訪北京之時,《中國時報》社論“吳伯雄任重道遠,開啟兩黨政治對話”提到:4月21日馬英九總統接受中時專訪針對“兩岸是否可能開展政治對話”表示,大陸對此已表示要“穩中求進步”,不會給任何壓力…台灣與對岸的政治對話時機仍不成熟,“大家都沒有一致的意見,那又何必急?”;他又說“過去談判了18項協議,多少會碰到政治問題,但都解決了;若特別要進行政治對話,那要談什麼?”。(中國時報:2013-6-13)
《中國時報》社論的這段開宗明義,幾乎點出了馬英九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忌憚,於今他又在吳伯雄出發前“耳提面命”,顯然需要政治表態的現實意義,大於對他兩岸談判的期許。筆者基於馬政府團隊缺乏對兩岸政治對話的論述與路徑探討,並不認同馬總統此舉是“鼓足了勇氣,終於踏出這一步”的看法,反倒對中時社論提醒馬政府“切忌以‘兩黨政治對話’為餌,換取某些政治利益,而沒有真誠推動兩岸關係政治對話的後續行動,甚至再以台灣民意、社會民調為藉口,走回民粹老路”的言論,有同樣的顧慮。
兩岸目前或無政治談判的環境與條件,但應該要有創造談判環境與條件的意願和努力,學者能盡心盡力的只是為兩岸鋪設政治對話的路徑,兩岸能否和平發展,中國夢與台灣夢是否皆能實現,並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往往就在執政者的一念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7月號,總第1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