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影響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從棱鏡事件發酵的事態來看,科技企業所受的影響很難因否認參與而避免。
思科的一位員工表示,“思科肯定會受到影響。”
受影響的肯定不止是思科。“為安全考慮,外資等企業在中國市場份額肯定會因為政府或國資企業採購的減少而受到極大影響,但受影響的程度有待觀察。”互聯網專家李映紅這樣判斷。
他認為,在棱鏡計劃發酵後,IT業的國籍意識將增強,政府將逐漸剔除外資的介入,但各個企業的受影響程度不一。對於蘋果這樣賣設備的企業,影響估計不大。對於已經離開中國市場的谷歌網站也影響不大。“因為美國政府的行為則導致的強烈民族情感,也許對包括蘋果谷歌在內的美國公司有間接影響。”李映紅說。
市場博弈中,有退必有進。似乎,中國企業可以迎來借此發展的新商業機遇。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商,涉足雲計算、大數據的公司如神州數碼、浪潮、曙光等都在惠及之列。
此前,關於互聯網相關產品的國產化的呼聲一直經久不息。通過在核心設備和關鍵領域加大國產設備的集采來防範洩密事件成為一個可行的路徑。
網絡基礎設施的國產化已經有跡象顯現。去年10月,中國聯通曾進行169骨幹網江蘇無錫節點核心集群路由器搬遷,思科集群路由器被國內廠商替代。
“在一些寬帶骨幹網等大項目中,國內企業產品代替外資產品的案例將越來越多。”有人士表示。
但這並不能一概化而論。是否借網絡安全這張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賴於企業自身的內功。長沙理工學院教授朱錫慶此前有觀點稱,改革開放後,中國通過引入外資等方式完成了技術知識體系和市場交易知識體系的更新。就此觀點進行延展,直到如今,中國和美國的科技知識交流依然成為中國企業創新的來源之一,Copy to China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應用源源不斷。
追溯此前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在最基本的技術研發中,對國外公司技術不乏借鑒。以華為為例,作為一家通信技術廠商,進入數據產品市場之初曾參考了思科的產品代碼,由此引發了思科和華為的訴訟,思科指控華為剽竊思科的源代碼,並以思科勝訴告終。
回到當下,一個可能的情形是,在棱鏡事件出現後,中國和美國的科技知識交流可能會受到一些阻礙甚至阻斷。
接下來的疑問是,在知識體系存在斷流的情況下,中國的科技企業是否能實現自主的知識積累以及進一步成長?
對於棱鏡事件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李映紅持謹慎樂觀態度,“中國企業也許會在中國市場上受益,但在西方市場的發展則會受損,因此是相對的。中國企業開發的產品是否能夠完全替代國際企業,有待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