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門隱憂
“坦白的說,在網絡路由交換機上肯定會有後門,這已經是業界的常識問題。”一位在IT企業工作的人這樣說。
“但需要區別的是,就像你是否用一把刀去殺人一樣,用還是不用後門,這是另外一回事。用了肯定會觸犯法律或者道德問題。”
由於無法廓清用與不用的邊界,這使得證明使用後門進行監控行為的取證問題變得極其困難,混沌之間,對“後門”的疑慮始終存在。
典型的,華為和中興始終無法打開美國市場主要因為網絡安全問題的隱憂。去年,在對華為、中興兩家企業長達11個月的調查後,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報告稱,美國電信運營商不應和華為、中興兩家公司進行合作,因為這兩家公司“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對比來看,中國市場對於外資企業似乎更寬容一些。自改革開放後,“以市場換技術”政策使得外資公司不可避免地成為市場經濟的受益者,也帶來了網絡安全的潛在威脅。
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思科為例,有資料顯示,過去十幾年間,思科幾乎參與了中國所有大型網絡項目的建設,涉及政府、海關、郵政、金融、鐵路、民航、醫療、軍警等重要行業。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基礎建設思科也參與其中,在承載著中國互聯網80%以上流量的中國電信163和中國聯通169兩個骨幹網中,思科占據了70%以上的份額,並占據著所有超級核心節點。
最近興起的雲服務則是另一股潛流。微軟通過和國內企業的合作,實現Office 365雲計算辦公軟件和Windows Azure雲計算平台在中國的落地。去年12月,亞馬遜AWS雲計算產品中文網站悄然上線,雲計算服務入駐中國也指日可待。蘋果和谷歌的應用商店在中國區的運行同樣存在因把握用戶數據帶來的網絡安全潛在風險。
有人這樣形容,中國的信息安全在以思科為代表的美國“八大金剛”(思科、IBM、Google、高通、英特爾、蘋果、Oracle、微軟)面前形同虛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