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匯率波動和可能的法律糾紛是內地投保人無法忽視的風險。首先,從2003年開始,人民幣升值預期陡然升溫。過去十年,港元相對人民幣的貶值幅度達25%。為保持競爭力,香港一些保險公司已經推出了以人民幣計價的保單。
其次,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內地居民購買香港市場的保險產品必須親自到香港簽名,而在內地投保或在內地填寫投保書、繳納保費,再由推銷人員將投保單、保費攜帶到香港的保險公司簽發保單的行為則是違法的。而且,香港保險受香港法律保護,如果要打官司,投保人須親自去香港,成本較高。
最後,內地《保險法》規定壽險公司除分立、合併或者被依法撤銷外不得解散,且保單利益一般能得到延續,但香港在法理上是允許保險公司破產倒閉的,這可能導致投保人的利益化為泡沫。
此外,雖然香港保單的保障範圍可能更多,如重疾險一般涵蓋50多種疾病(內地一般是27種或32種大病),但與內地的認定方法有所不同,有些還是從內地27種大病中分出去的。中德安聯資深壽險專家杜春華說,內地看病香港理賠,或許會帶來疾病認定方面的糾紛。
市場化改革有望彌補內地短板
毋庸諱言,雖然投保手續較內地更複雜甚至面臨諸多風險,但不少消費者還是更加青睞香港的保險產品。近期,內地人到香港買保險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對當前內地保險市場的不滿。
拋開理賠服務差異不講,內地保險產品偏貴具有客觀原因。據海通證券研究,國內採用公式法為壽險產品定價,目前預定死亡率和預定附加費用率都已放開,但定價利率還處於嚴格管制,不得高於2.5%。過低的預定利率擠壓了投保人繳納保費資金的增值率,從而間接抬高了保費水平。
香港則採用利潤率測試方法計算保費。即先設定好新業務價值利潤率或者內部收益率,再根據該利潤率倒推去計算保費收入。
相比利潤率測試法,採用公式法計算保費,對保險公司保護力度較大,使得保險產品趨於同質化且附加費用率偏高,不利於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且加重了投保人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