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最近,美國政府和傳媒向安倍晉三政權施壓,以亞洲二戰受害者角度重申安倍右傾政策可導致東亞地區不穩,順勢於韓國總統朴槿惠訪美之時安撫首爾,以防東亞“第一島鏈”脫鏈。與此同時,北京《人民日報》指出琉球群島主權的可討論性,間接點出琉球立國的可能,引起日本抗議之餘,認同提升琉球民族意識,間接干擾“第一島鏈”。
香港信報刊登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伯農的分析文章稱,面對國際輿論壓力,雖然安倍已調校對日本二戰暴行的立場,但是自年初安倍推行包括量化寬鬆等經濟政策以來,日本出口已有效衝擊今年首季韓國出口和德國汽車的業績,日本股市和消費信心同樣大幅造好。就算對外貿易逆差持續,安倍已穩奪70% 民意支持率。
“日本重返”指日可待
這些條件已為安倍帶領的自由民主黨於6 月國會選舉大勝製造有利因素。若然安倍政權於6 月選舉真可贏取大多數議席,那麼他年初訪美時提出的“日本重返”(Japan is Back)的目標便指日可待了。
有見我們將要面對一個更團結、更強勢的右傾日本,本文嘗試揣摩比較美日戰略謀劃的新轉向,以謀對策。
自奧巴馬推行國內新能源開發政策至今,成績斐然,成功開採頁岩氣(shale gas)已使美國成為天然氣淨出口國,其價格還具有國際競爭力。如果天然氣能順利大量出口,除了有助美國經濟進一步復甦之外,還可助她儘快走出龐大中東軍費和恐怖主義困擾的陰霾,從中東衝突熱點抽身之餘,還可無後顧之憂地“管理”日漸依賴中東能源供應的中國,使美國順利過渡到坐擁全球霸主的第二上調周期,並建立起“後頁岩時代”(post-shale era)的新超級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