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廂的中國,北京最近發表的《中國軍事白皮書》已表明“永不稱霸、永不爭霸”的意向。雖然西方普遍關注中國對沿海有主權爭議海域的取態和動靜,但筆者認為中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背後仍一致地堅持東海和南海乃“主權受爭議海域”的立場,反對一切以任何手段為海洋主權爭議蓋棺論定的做法。最近北京拒絕派員到國際海洋法庭與菲律賓進行訴訟的做法便是一例。
謀劃印太美日趨勢
為了保持由中東、印度洋、馬六甲、南海至中國沿海的能源和貿易生命線,中國將無可避免地與中東各產油國接軌。最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訪問北京,雖然外界喻此為“大國的魅力”,但長遠來說,中東政局的穩定將影響中國的海外能源供應;於不造成過分伸展的大前提下,中國低調介入中東,或可填補美國漸次抽身中東後留下的勢力平衡空缺。
因應“後頁岩時代”地緣戰略的轉向,早有澳洲學者和分析指出, “亞洲太平洋”(亞太)(Asia-Pacific)這區城概念並不能準確掌握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奧巴馬所指的“亞洲”,實指以中國周邊海域的“印度太平洋”區域( “印太”區域,Indo-Pacific Region)。由於東海、南海和印度洋諸國已構成一道強勁的經濟發展紐帶,美國重返“印太”,便是要重用冷戰圍堵框架平衡中國崛起之餘,也讓美國能分享到印太區經濟發展的成果,鞏固以美國為首的全球霸權。
美國重返印太的軍事部署已有效使印太傳統盟友於強化跟中國的經貿關係之餘,也繼續強化她們跟美國的地緣戰略聯盟,遏制中國崛起和與日俱增的政治軍事力量;所以有分析指出,美戰略研究人員已開始印太戰略謀劃實踐,而日本安倍政權的戰略謀劃也突顯這一趨勢。
安倍晉三去年底上任不久,日本海上自隊護艦隊司令官金田秀昭便敦促安倍要與“印太生命線上的國家”結盟,以回應中國於東海、南海和印度洋的軍事活動。因應印度有向俄羅斯增建航母的計劃,金田秀昭提出日本須與印度增加軍事結盟,並連結美國、東盟和澳洲,以強化“印太海洋安全合作”,而主軸仍是與美國和印度合作。至今,這包圍中國戰略謀劃已由安倍和麻生太郎肯定,並予以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