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優惠令”剛剛下達,景區就耍起了花招,真可謂“顔之厚矣”。“殺雞取卵”、“陰奉陽違”等詞匯也成了網友對此種行為的普遍評價。不過,景區花招迭出,難道只是景區一方的責任?我看未必。
景區在“優惠令”上大玩文字遊戲,這與節假日旅遊高峰期不無關係。雖然國務院早在2008年就頒布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但帶薪休假制度難以落地卻是現實。國民的旅遊熱情,僅僅靠少的可憐的“黃金周”才能得以釋放。“黃金周”期間,國民旅遊人次出現井噴式增長,而景區借這個機會,完全有底氣無視“優惠令”,大肆漲價。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普通國民每年也就那麼兩三次出游時間,但他們的旅遊需求卻是很強烈的,景區價格之於強烈的旅遊需求,邊際效應顯得極其微弱,門票價格只要在承受範圍內,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景區正是抓住了遊客的這種消費心理,才有了“坐地生財”的底氣。故而,景區耍花招,固然有其逐利衝動,但帶薪休假制度難以落地,遊客“集中式休假”,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景區“門票經濟”的衝動。
另一方面,僅靠臨時性的行政手段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甚至,強制色彩濃厚的限價,還有可能引起市場型景區的逆反心理,將怨氣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危害消費者利益。再者,將“限價令”、“優惠令”等行政手段強加在市場型景區頭上,也破壞了市場自發調節的功能,導致“市場不是市場,公益不是公益”的混沌局面,從長遠來看,也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所以,景區“優惠令”含水,不能完全將板子打在景區身上。政府如何監督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地,如何制定長效穩定的旅遊發展機制,才是整治景區亂象的治本之策。(時間:5月3日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