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評價馬英九的大陸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10 00:19:31  


 
  馬主政下的第六件大事是紅、藍、綠學者可同桌議政。過去長時期紅、藍學者在大陸坐在一起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很多次,綠營學者幾乎掛零。2012年有了很大突破,原定7月份由兩岸統合學會召開“台北會談”的研討會於12月重新舉行,逾200名兩岸紅、藍、綠學者、專家齊聚一堂,交換意見,實屬罕見。包括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智庫副執行長游盈隆、前“陸委會”主委、台大“國發所”教授陳明通等綠營人士、學者與會。尤其,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等大陸涉台官員和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廈門大學台研所所長劉國深、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等大陸重量級涉台研究學者,首度一起赴台參加研討會。而且,備受關注的“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敏感議題,也毫無拘束,暢所欲言。此會的召開,就連綠營重量級人士也是加以肯定。

  馬英九主政下兩岸關係可喜並頗值肯定的還有不少。2012年8月31日兩岸簽訂《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貨幣“曲航”變“直航”;中銀台北分行、交銀台北分行先後在台北開業;兩岸設商貿代表處獲重大突破,台灣貿易中心上海及北京代表處、大陸機電商會台北辦事處,已經掛牌;兩岸故宮高層互訪,也是“破冰之旅”。2013年1月18日,即兩岸全長270公里的“海峽光纜1號”在福州建成,這是大陸首條橫跨台灣海峽、直通台灣本島的海底光纜。現今,馬英九表示要:“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及“通盤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也是需要勇氣的。尤其“兩岸互設辦事處”,將是今年兩岸關係的亮點,這將是馬主政以來開啟兩岸和平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篇章。

  值得反思和檢討之

  但從另一方面看,馬主政後的國民黨當局在大陸政策上仍有不少值得反思和檢討的地方。其中,最大、最關鍵的問題是,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制約、阻礙著兩岸關係的健康正常發展。

  馬“三不”講話,最早始於2007年11月他訪問日本時所提,其背景是當時仍是民進黨主政,也是2008年3月“總統”大選的前幾個月。2008年1月17日馬又表示,他所說的“不獨”,就是不推“新憲法”或“台灣共和國”、“台灣國”,他是選“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或“台灣的總統”,與謝長廷自稱在選“台灣國的總統”完全不同。還說“新三不”的兩岸關係模式是“舊瓶裝新酒”,台灣是“和平製造者”而非“麻煩製造者”。當時島內政論界多數人看法,馬“三不”的講話,是馬英九為了打嬴選戰及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需要。

  時間一轉眼又過了五年多,期間馬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三不”政策。2010年1月1日馬英九發表元旦祝詞時稱,“不統,不獨,不武”不是消極維持現狀,而是積極爭取兩岸和平發展,增進瞭解的時間。馬英九表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現階段不論是“急統”還是“急獨”,都會引起嚴重的對立紛擾,因此他一直主張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並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這些講法似乎又是在突顯“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兩岸學者特別是島內學者,認為“三不”政策不僅僅是國民黨為保住執政權的需要,是台灣政黨政治選舉的需要。而且,將是國民黨長期的大陸政策底線。筆者簡單分析:

  首先,“不獨”屬正面,事實難做到,也獨不了,相信馬英九作為一個中國人及炎黃子孫的一分子,骨子裏是力主“不獨”;“不武”也屬正面,符合和平發展的主流,為政者理應負起責任,但如有“台獨”,也難保不武;“不統”完全屬於負面,逆民意而上,逆歷史潮流,對得起中華民族嗎?。台灣有一位受人尊敬的重量級人士講過,馬講“三不”違反“一中憲法”。因為“國統會、國統綱領、中華民國憲法”都寫著“統一”兩個字。新同盟會長、國民黨陸軍退役上將許曆農在台北湖北同鄉會記者會上指出,“中華民國憲法”是統一“憲法”,其增修條文的前提就是為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新黨主席郁慕明舉辦首場“請問台灣人民”演講時曾強調,藍營的兩岸政策,應以“終極統一”為目標。台灣“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更是建議,應早日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推動和平協定簽署、建立兩岸制度化的和平機制。

  其次,馬“三不”政策是否是國民黨出於“維持現狀”的考慮,或是為了選舉的勝利需要。這樣判斷,也未必完全準確。2012年初那場“總統”選舉馬英九勝出連任,國民黨得以保住政權,重要的因素並不是兩岸“維持現狀”,而是在反對“台獨”分裂的“九二共識”基礎之上,大大改變了兩岸現狀,包括本文前面講到的,中斷十多年的兩會協商恢復了,期待30年的兩岸直航實現了,隔絕60年的大陸居民終於可以赴台旅遊自由行了等等。這種現狀的改變,這種大陸政策的調整,符合主流民意,所謂“得民意者,得天下也”。再往深裏分析,如今兩岸現狀的改變,變得更加和諧,變得更多的“紅利”惠及台灣。其中,對馬英九及國民黨當局來講,現狀不重要,民生最重要。民生靠經濟發展,經濟低迷不振,民生何來改善、提升,說到底,今日台灣的經濟能離開大陸嗎。而且也要看到,2012年馬英九勝選連任,反對“台獨”分裂的“九二共識”,並非是唯一的因素,任何一場選舉的勝利,都離不開民意取向、選戰策略、選戰文宣、候選人素質、突發事件應對等綜合因素。2016年台灣大選,“九二共識”的因素佔據多少分量,也很難講。

  第三,馬“三不”政策讓人感覺是迎合了美國對華戰略:“和而不統,以台制華”。有人說的更難聽,是台灣看美國的臉,向美國購買武器,也未必能買到真正的“保險”。依筆者觀察,兩岸“不統、不獨”的現狀,是美國對兩岸“劃峽分治”、牽制中國的長期策略。兩岸如果統一了,美國丟了手中一枚棋子和籌碼;如果台灣要“獨立”,美國也擔心被“拖下水”上不了岸,中美兩個大國難免“攤牌”,美國不知如何承受。不要忘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冷戰時期,美國人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了“聯華制蘇”,拋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看現在或未來,美國能保台灣萬年嗎?馬英九及國民黨當局真正要想解決兩岸錯綜複雜的歷史問題及十分棘手的現實問題,內因是主要的,人為的“三不”政策需要調整。中國有句老話,“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三不”政策已經是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及解決“深水區”問題的重要障礙。

  人們難以忘懷,2005年4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到北京與時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胡錦濤會見,國共兩黨領導人在60年後再次握手。當天連主席在已經建校107年的北京大學演講:“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這12個字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乃至全球的華人,為之感動和無比振奮。2008年5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抵大陸訪問,這是首次國民黨主席以“執政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在中山先生的陵寢前,吳伯雄寫下了“天下為公,人民最大”,這8個字讓人感慨萬千。這麼多年,連主席和吳主席積極奔走於兩岸,為兩岸和平發展盡心力,受擁戴。馬英九這幾年,在連、吳兩位主席所鋪墊的道路上,在兩岸關係方面做了許許多多實事好事,歷史也都不會抹掉。原海協會長汪道涵先生曾經講過,解決台灣問題,急不得,也拖不得。我們要給台灣當政者時間,要給台灣民眾時間,相信馬英九及國民黨當局的“三不”政策,適時做出調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3月號,總第18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