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山西小康縣羨慕貧困縣待遇 16年後成功返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5 16:05:23  


 
  貧與富的歷史伏筆

  當年別的縣沒要小康“榮譽稱號”,但大同縣要了。由此,不同的政策“命運”開始

  提起戴了16年的“小康縣”帽子,大同縣很多人覺得是當時的領導為了政績“瞎胡鬧”。

  退休幹部梁斌龍回憶,大同縣約在1996年成為小康縣。大約1995年的時候,時任縣委書記申報的,批下來的時候已是新的縣委書記繼任。

  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國刮起的小康風,小康縣是典型,成為小康是一種榮譽和面子。

  王漢斌回憶,當時大同縣的日子確實比鄰縣好過一些。大同縣是純農業縣,人均耕地較多,從農業收入看,要高於鄰縣。大同縣另外的收入來源是煤炭。因靠大同市東側,大同縣成為煤炭輸出交易重地,境內有兩個煤檢站。大同縣人搞運輸和倒賣煤炭,收入頗豐。

  按《山西統計年鑒》,1996年,大同縣國內生產總值4.6億元,處於當時東部縣的中游。大同縣人口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61元,在大同市轄的7個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煤炭大縣左雲。

  梁斌龍回憶,按統計數字,在一些主要指標上,當時大同縣確實達到了小康標準。例如當時小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標準規定的是2500元。不過他也認為,當時小康縣的16個標準中,有一些大同縣是不符合的,但當時的統計數據都迎合了小康。 1996年,大同縣地方財政收入3738萬元,支出6590萬元。收不抵支。

  梁斌龍回憶,當時各地小康縣也有名額指標,陽高縣也是小康縣的候選。雖然按統計數字,陽高縣當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90元,處於小康標準之下。梁斌龍說,當時陽高縣繼任的書記堅決沒有要小康縣的稱號,而大同縣要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