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應擴大文化交流,加強聯繫的精神紐帶。 |
中評社╱題:從十八大報告涉台內容看兩岸關係發展前景 黨朝勝(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中共十八大報告涉台內容,從原則、方向、路徑等各方面系統闡述了中共在新形勢下的對台方針政策,是科學發展觀在台灣問題上的具體化,是當前與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性文件。報告涉台內容內涵豐富,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思考。
十八報告所顯示的中共對台政策的“不變”與“變”
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既有對大陸對台政策的一貫立場原則的重申,也有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形勢下的新思路、新成果、新經驗的總結,充滿了新思想、新論述和新方針。套句通俗語言,便是既有“變”,也有“不變”。具體而言:
(一)“不變”的是目標與原則
一是堅持追求兩岸統一的目標毫不動搖。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歸宿是中國的完全統一。這是中共歷代領導人的一貫立場,也是包括中國國民黨與廣大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根本願望。儘管兩岸中國人在不同時代對追求統一的方式與途徑會有不同的表述,但對這一方向與目標從來沒有動搖過。此次中共十八報告再次明確重申追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並提議在當前形勢下,兩岸同胞要一起“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更是中共對台一貫立場的明確表達。
二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分裂的基本立場毫不動搖。要實現兩岸統一,就必須先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包括廣大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必須反對各種“台獨”分裂活動。這既是中共歷代領導人的基本主張,也是島內廣大台灣同胞的共同認知。因此,中共十八報告提出“兩岸應恪守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同時也表示,“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
三是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毫不動搖。自1979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後,歷經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屆中共領導人,無不將傾聽台灣同胞的心聲,關心台灣同胞的利益,尊重台灣同胞的意願放在對台工作的首位。中共十八大報告更明確提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關愛信賴,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共同享有發展成果”,並表態“凡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要切實保護台灣同胞權益,團結台灣同胞維護、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其中對台灣同胞的深情厚誼,對台灣同胞的信賴已溢於言表。
四是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線毫不動搖。自2005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國共兩黨領導人時隔60年之後的歷史性會晤,確立“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的國共共識後,胡錦濤又於次年4月進一步系統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根本歸宿”、“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強調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為之共同奮鬥的目標。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十八報告則進一步提出,“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平等協商”等,更是中共全面深入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重要宣示。
(二)“變”的是方法與途徑
一是首次將堅持“九二共識”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眾所周知,“九二共識”原本是國民黨策士蘇起對兩岸兩會在1992年就“一個中國”問題形成共識所進行的概括,後來逐漸被兩岸廣泛接受,並成為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另外一個表述方式,更是兩岸兩會復談並簽署18項協定的重要前提。“一個中國框架”也是兩岸學者在討論如何對兩岸進行政治定位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概念,並逐漸為各界所接受。中共十八大報告在總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與經驗的基礎上,將“九二共識”與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既是中共對台政策的一大理論創新,也充分反映了中共努力尋求兩岸共同連接點的良苦用心。
二是首次呼籲兩岸共同探討國家統一前兩岸政治關係,並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統一之前兩岸之間的政治定位,一直是影響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一大瓶頸,也是當前兩岸關係逐步進入“深水區”時所需解決的問題。雖然兩岸都曾各自提出過不同的解決方法,但始終交集不大,有時甚至引發更大爭議。現在,中共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明確呼籲,“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這種變化,既體現了中共對當前島內形勢和對兩岸民意的尊重,也表明了中共對兩岸關係能儘快“由易到難”、“由經入政”的高度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