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教授:中國外交需要“韜光養晦2.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0 11:34:13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2012年12月下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以往歷年的經濟工作會議相比似乎含有更重的戰略分量。面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會議果斷提出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南風窗刊登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教授辜学武的評論文章稱,什麼是國家利益?嚴格地講,國家利益包含四個範疇:一是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實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包括完整的領土,獨立的主權和統一的民族;二是國家捍衛生存的實力包括硬實力,軟實力以及結構實力;三是對國家生存和安全生命攸關的戰略要素,包括戰略資源通道和核心基礎設施;四是國家的尊嚴和威望。四者缺一不可。

  一個國家,實力不論大小,歷史不論長短,體制不分主義,地緣不分南北,都對這四個利益範疇懷有強烈的訴求。事實上,自從有國家以來,對國家利益的追求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歷史表明,一個不追求國家利益的國家,不是一個好的國家;但一個懵懵懂懂,連自己的國家利益在哪裡都不太清楚的國家,就更危險了,它或遲或早會失去繼續存在的資格,要麼自行解體,像前蘇聯;要麼被別人瓜分,像德意志第三帝國。

  中國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之後,應該如何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呢?環顧全球,不管中國願意不願意,她已經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之一。一個已經成功地將全球現代工業1/3的實力建立在自己國土上的國家,一個讓世人驚嘆的資本輸出大國,一個讓世界所有經濟發展奇跡都黯然失色的崛起明星,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依然容光煥發的古國,當下的國家利益在哪裡呢?

  文章表示,舉世矚目的成就掩蓋不了“復興之路”的漫長。下一個10年中國國家利益的定位離不開對當前中國國情的總體判斷,對國家氣色的基本診斷,對國家弱點的準確拿捏。“空談誤國”,只有對國家的“狀況”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才能更準確地鎖定上述國家利益四大範疇中的重中之重,從而更有效地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在鞏固中國國家利益四大板塊的艱巨任務上,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人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達到世界經濟總量第二,成為超級大國的頭號債權人,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國家利益,還有許多要花大力氣去“謀求”的地方,因為社會尚不和諧,邊疆尚不安寧,人民尚不富裕,體制尚不健全,經濟尚欠發達,崛起尚未定型,文化尚欠繁榮。換句話說,中國還沒有最終崛起,“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復興”就是要將所有這些事關國家利益的任務同時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以“謀求”國家利益的更大實現,然而,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要達到“復興”是不可能的。鄧小平最偉大的智慧就在於,安邦先安邊,安邊先安“王”。他的首先“搞定”美國這個超級霸王從而創造和平周邊環境的“韜光養晦”戰略給中國的崛起贏得了寶貴的30年時間。但這個戰略機遇期“隨著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正在接近尾聲,如何延長這個戰略發展期,還需要對當下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的特征作出準確的判斷,切忌誤判,因為不僅“空談誤國”,“誤判”也誤國。

  中國的國際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奧巴馬要“再平衡”美國的戰略資源向亞洲“傾斜”?為什麼東海南海同時波濤汹湧、凶氣逼人?因為中國崛起了。中國不僅崛起了,而且還要“確立它的世界領導型國家地位”。對比30多年前中國在總設計師的率領下打開國門擁抱全球化時同時受到美國、日本和世界所有先進國家以及鄰邦的熱烈反擁抱的情景,任何一個不帶偏見的觀察家都會感受到,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各國對中國的疑慮甚至是焦慮也上升了。夥伴們的合作精神漸漸被防範心態所取代,隨著中國與美國、日本及周邊國家摩擦的日益加劇,防範心態正向敵意轉化,這個態勢是中國國際環境惡化的重要特征。

  文章表示,心態決定政策,政策決定行為,行為構成互動。面對日益增長的防範心態和盲目敵意,中國似乎需要找到一個對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未來10年的“復興大業”創造一個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以最小的代價來化干戈為玉帛,消除貿易夥伴們的防範心理,從而“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但這個對策,不應只局限於所謂外交風格的“破題”,而是外交政策理念的實質性調整。

  面對以美國為震源的對華防範海嘯,面對中日政治關係的破裂,面對中越南海衝突、中菲黃岩島對抗和中韓蘇岩礁矛盾的升級,面對傳統友邦緬甸的搖擺,面對華盛頓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對許多東南亞鄰國日益增長的誘惑,面對俄羅斯所表現出的袖手旁觀和歐洲的不可依賴性,中國外交確實是需要有一個新的大思路,大手筆和大戰略來開辟新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