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教授:中國外交需要“韜光養晦2.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0 11:34:13  


 
  遠交近攻

  敢問路在何方?筆者認為,路就在“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緊緊抓住國際壓力增長帶來的機會,打造一個韜光養晦2.0。習總書記說得好,要拿出“逢山開路,逢河架橋”的氣概來對待政治挑戰。面對波濤汹湧的國際逆流,面對咄咄逼人的“民粹”壓力,面對許多強硬輿論的推波助瀾,韜光養晦2.0的推出,不僅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而且還需要“更大的政治智慧”。

  韜光養晦2.0的內涵是什麼?繼續堅持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外交政策是它的出發點,變被動為主動,變低調為高調,變防守為進攻,積極交叉使用遠交近攻、近交遠攻的戰略,以優化中國的國際環境並開拓新的戰略空間。遠交近攻的核心是要主動出擊,找到一種方式與華盛頓達成一個新的戰略共識。這個共識的達成和執行應當做到如此之堅固和穩定,以至於它能徹底動搖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使美國兩黨精英逐漸失去與日益邊緣化的島國日本結盟的興趣,認識到同中國合作的代價更小,風險更低,利好更大從而更適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遠交近攻很可能意味著要改變對美國的全球政策總是說“不”的習慣,實行以“利益換利益”,以尊重美國在中東、伊朗、阿富汗、核擴散等它所謂的“核心利益”問題上的訴求,換取其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尊重和支持,爭取早日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和睦和疆界定型。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定會極大地壓縮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等國的戰略活動空間,迫使它們停止挑釁,回歸理性。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超級大國怎會放下身段,真正和中國合作。但筆者只想提醒一下,5年前提出“中美共治”戰略構想的不是北京而是華盛頓,3年前拒絕這個想法的是北京而不是華盛頓。也可能有人會說,虧得沒有上美國人的當,他們只是想把中國當作小夥伴使使而已。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要麼是缺乏自信,不知中國崛起後的國際分量和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之處;要麼是盲目自信,以為中國能完全撇開美國這個走下坡路的世界強權獨自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或者是不懂國際合作的邏輯,只想全盤通吃,不願看到合作夥伴也應獲利,不願為合作付出代價,結果只得咽下拒絕合作帶來的苦果,並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然對美國的不信任也會使遠交近攻戰略受阻。但國人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對當下中國國家利益最大威脅的來源作出誤判。不錯,中國和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和越南戰爭中都交過手,曾互為敵人,但中美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並肩擊敗日本法西斯的集體記憶更加清晰。回顧歷史,美國雖然不能容忍中國稱霸亞洲,但從未有過要置中國於死地而後快並徹底肢解中國的國策。

  文章說,反觀日本,明治維新後不乏各種瓜分、肢解、分裂和吞並中國的計劃和行動。事實上,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和右翼集團的政治學術商界精英們無不夢想分裂中國,島國心態和種族優越感使他們不能容忍和接受一個比日本更大的亞洲鄰國的存在。正是日本的多次對華戰爭,極大地從外部延緩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每一次騰飛的關鍵時刻都碰到日本有意無意的干擾,如果這次釣魚島衝突升級,演變成區域性戰爭,中國的最終崛起又有可能將會因為日本因素而夭折或延緩。

  然而,戰後的日本,有一個致命的硬傷,即它對美國的依賴太深,因此日本政界精英的噩夢就是美國哪天將它拋棄。這種擔心催生了日本新生代要將日本建設成一個“正常國家”的雄心。也正是這種潛在的棄兒心態,使日本歷屆政府對中美關係的變化非常敏感。自從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問中國以來,每一次中美戰略接近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對中國小心翼翼笑臉相迎的日本;每一次中美關係倒退的時候,也會看到一個對中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日本。因此,以遠交近攻的戰略,力爭和華盛頓達成全球戰略共識,順勢將中國打造成一個世界領導型的國家,同時因勢利導,不斷爭取主動,徹底將日本邊緣化。一個沒有美國撐腰的日本,充其量是一個世界舞台上的二流強國而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