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芬蘭人到北京後成“北京咳” 回國症狀便消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7 11:15:34  


2012年4月29日,2012年空氣質量指數最差一天,車公莊站指數為487。
 
  “咳”出名聲

  哈里想不起第一次是在哪裡聽到北京咳這個說法,這顯然是外國人創造的名詞,不少外國人早在博客上戲謔地描寫這種感受。“我就是那個在地鐵上、餐館里坐在你身邊不停地咳嗽,打斷你講話的討厭的人。”一個紐約人在2009年中的博客調侃。

  2008年1月,有醫生資質的英國人理查德.史密斯來到北京,之後他以精確到小時的細節描述了北京咳過程。“一串咳嗽可能持續90秒,十分鐘發作一次,我沒有感到自己病了,咳不出東西。嗓子感到了刺激,但是也稱不上喉嚨痛。”

  不過至少在1990年,“北京咳”這個詞匯就已出現。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到的最早來源是《扶輪月刊(The Rotarian)》1990年的第三期。這本由慈善組織扶輪社籌辦的雜誌援引了一篇報告:“工業國家曾經的主要城市現象——空氣污染,已經散播至全世界……在雅典,死亡人數在重污染天上升六倍。在匈牙利,政府認為每死亡17個人,就有一個是因為空氣污染。在北京,空氣污染相關的呼吸脅迫很常見,被稱為‘北京咳’。”

  雜誌援引的報告作者是希拉里.弗蘭切。1990年1月,當時她在一家環境政策研究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工作。2012年12月26日,希拉里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我最早使用北京咳這個詞就在這篇報告中,也是在新聞上看到的,因為當時我沒有去過中國。”

  希拉里應該是在各類報告中提到北京咳最多的學者,她記得自己大概提起過五次,但她只在1990年代中期來過北京一次,當時沒有咳嗽,也不知道和空氣污染是否有關係。希拉里對於北京咳的關注在二十年間沒有延展,因為她在2011年的一本《食物倫理(Food Ethics)》的書中關於北京咳所寫的內容與1990年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