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歐美傳統巿場衰退的背景下,促進兩岸三地經濟更緊密合作越來越重要。全球化之下,一件產品由設計、採購原材料零件、生產半製成品、組裝等過程,需要多個經濟體的參與。早前泰國水災和日本大地震導致不少產品的供應鏈中斷,對經濟影響的範圍遠超過災區和這兩個國家。
綜合起來,兩岸三地的產業有相當深度、寬度和規模,促進三地貿易更自由化,可以增加供應鏈的抗災能力(例如可以在不同地區生產同一零件、替代零件,以及供應商可以更多元化等),大大提高三地產業的競爭力。
曾俊華說,現時歐美傳統巿場衰退,這種情況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改善。亞太區的經濟情況相對穩定,發展的勢頭較為明顯。在可見的將來,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生產力的提升和消費力的增長將會集中在亞洲。兩岸三地應該在過去的基礎上抓緊機遇,在全球市場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鞏固三地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提升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
因此,他著力推動港台商討更緊密經濟合作安排協議,與香港和內地間的CEPA及內地和台灣間的ECFA形成“鐵三角”。這可以讓港商也受惠於ECFA的早收清單,台商也可以利用CEPA的優惠措施進入內地巿場。從較宏觀的角度看,內地、台灣和香港的經濟結構、比較優勢不盡相同。這個“鐵三角”可以讓兩岸三地成為優勢互補、緊密相連的產業結構,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把握現時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的機遇,為三地未來的經濟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