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工商時報:大陸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9 13:47:24  


  中評社台北9月9日電/近年大陸政府的經濟政策,相當強調“內生增長”的策略,主要訴求是降低大陸對外需市場的依賴程度,轉而以大陸內需市場作為新的“增長點”。然而,以今年年初以來大陸總體經濟表現來看,那備受期待的“內生增長”,實際發揮的動力是明顯不足。此實為當前大陸經濟發展最大瓶頸之所在。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整體而言,近來因歐債危機尚在肆虐,使大陸在外需市場上失利,每月商品出口額比起去年同期,已趨於“零增長”。但在此艱難環境下,大陸“操之在我”的內需市場,並未迅速起來補位,以致於總體經濟數據不佳。像今年上半年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只有7.8%,創近3年來的最低記錄。 

  而堪當內需市場寒暑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數月來的年增率都僅是略超過10%,這樣的表現,相較近年只能說是“平平”,也就是消費品的零售並未有亮眼的表現。更令人矚目的是,國際經濟動盪因素,竟也讓大陸上的“實體經濟”疲軟不堪。

  顯然,在國際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大陸經濟體系也無法獨善其身。也就是大陸這部經濟大機器,內生動能不足,無法以自力來高速運轉。其原因究竟為何?值得深入加以探討。 

  首先要指出的,是大陸政府“操之過急”的工資政策,已挫傷了整體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像“十二五規劃”明定2011年到2015年,大陸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目標是“年均增長13%以上”,接近同期間GDP預設年增率(7.5%)的兩倍之多。此舉因而激發出大陸各省市政府“攀比基本工資”的無謂競爭,誰都不願在工資水平上“漏氣”,致使大陸上的中外廠商莫不“談工資而色變”。 

  其次,大陸民眾的“邊際消費傾向”大有問題。因大陸政府近年大力提升城鄉居民的個人所得,包括上述的大幅提升最低工資,按照道理,民間購買力應已有相對的提升。但事實上,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仍無亮麗表現。 

  還有,人民幣匯率的表現,也傷了經濟的元氣。2005年“721匯率改革”以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得太快,5年升了大約30%之多,外銷產業當然措手不及,只好縮小經營規模,或是停業倒閉,而造成整體生產力的重大損失。 

  於今之計,大陸政府首先應檢討工資政策,必要時應修正“促成工資持續快速增長”的政策,讓它和實際的經濟績效緊密掛鉤。像今年,大陸GDP增長是否能“保8”都有問題,基本工資增長又何必非要10%以上的“二位數”不可? 

  社論認為,在工資緩漲情況下,大陸政府若能大力強化社會福利建設,對基層民眾擴大民生補貼和幫扶,並對“小微企業”真正實行減稅讓利,則其反而能顯著提高社會整體的消費動能,亦即比無序的工資上漲,更能帶動社會消費。 

  同時,人民幣匯率政策也該真正走上市場化,以真確反映大陸對外經貿的榮枯。像現在,大陸出口貿易已有衰退傾向,人民幣匯率理當可以貶值一波,以讓出口廠商休養生息,以後再大升回來就可。

  總的來說,大陸政府有必要在此時此刻,採取一些突破性的政策手法,來徹底激發大陸的“內生增長”動能,以使大陸經濟運作高度自主,不再受制於歐債危機等國際因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