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減速的背後是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6 09:37:31  


  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英國《金融時報》9月6日載文《中國經濟減速的背後》,摘要如下:

  對於那些實際結果經常不及市場預期的中國經濟指標,人們應作何理解?最新數據是8月份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9月3日,該指數進一步向下修正,顯示企業開展製造活動的意願降至9個月低點。

  今年GDP增速可能低於中國政府制定的7.5%目標,這將是20年來最低水平。極端悲觀者預計中國經濟將經歷預期已久的崩潰,而其他人則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更良性的著陸。一些人主張讓這個周期自行發展,不要再出台一輪刺激舉措從而造成扭曲。還有一些人則關注長期存在的對經濟再平衡的擔憂。

  面對這種眾說紛紜的局面,人們要記得,中國經濟放緩是較長期結構轉型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節奏混亂的“擴張-緊縮-擴張”政策周期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切始於4年前的6000億美元刺激計劃,之後為了抑制經濟過熱中國收緊了政策,而在過去半年里,為應對歐元區危機和美國復甦疲弱的影響,中國則實行了溫和擴張政策。

  但中國的較長期結構轉型是朝著一種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轉變,這種模式要適合日益成熟的經濟體,也就是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和更低的資源密集程度的經濟體。結構轉型本來早該啟動,但2008年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讓經濟增長重回不可持續的兩位數水平,當時中國經濟增速本應逐漸下滑至8%左右的水平。

  這一轉型的特點是兩個相互聯繫的再平衡過程。第一個是商業活動從沿海轉向內陸、從城市轉向農村的空間再平衡。第二個是從外需轉向內需的宏觀經濟再平衡,內需中從投資向消費的逐漸轉變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這種雙重再平衡不應被視作目標本身。通過經驗比較,我們會發現,失衡通常與成功的增長過程相關,其作用和持續時間各不相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