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天天喊自己世界第一 但其國民深度自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8 10:57:35  


 
  “自尊主義”導致毫無自尊

  大學之所以叫做“高等教育”,原因就在於那裡教的是“高人一等”的東西。況且常青藤和範德堡、萊斯、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這樣的大學,都是一流學府。SAT數學考到800的滿分也未必擠得進去。既然有那麼多合格的學生競爭,憑什麼要降低標準?如果你有超凡的藝術才能,被大學拒絕也不等於被壓抑。米開朗基羅當年就曾進學校讀書。那時佛羅倫薩是“歐洲的華爾街”,數學是學校的主課。米開朗基羅適應不了,退學回到作坊,最後成了大師。在美國,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都從大學輟學。誰能因此就說大學不必要了?

  赫克爾教授所描述的現象和他自己提出的主張,都活生生地展示了美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對教育的傷害。在政治上,美國是個草根民主社會,選民確實當家作主,政治家不過是選民的僕人。僕人總是對主人阿諛奉承,人性也。古往今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如此。於是,在美國,你會不停地聽到美國人民是多麼偉大、能夠成就任何他們想成就的事業之類的贊詞。沒有人敢對此質疑。“美國夢”就是國家信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意識形態滲透到教育中,產生了所謂“自尊主義”運動。其基本理念是: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於是,教育要以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為中心。流風所及,對孩子幾乎就批評不得,生怕傷害其自尊心。結果呢?孩子如果達不到標準,就要降低標準讓孩子感到“自尊”和“自信”。於是,在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怪現象:孩子參加體育比賽,每個人都是冠軍。有些球類比賽幹脆不計分,因為怕傷害輸方的自尊。這一邏輯的自然結果,就是赫克爾教授的結論:學校何必用學生明明達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學生?

  可惜,教育不是阿諛。“人人皆可為堯舜”並不意味著“人人皆為堯舜”。《獨立宣言》所申明的“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中,“追求幸福的權利”也不等於“幸福的權利”。你畢竟還要自己奮鬥,經受挫折失敗,甚至獻出生命。“自尊主義運動”的一個最具有諷刺性的惡果,就是培養了一代最無自尊的孩子。我在大學教課時曾經問班裡的同學:“你們中有多少人覺得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材料?”結果,除了幾個外國學生外,全班幾乎都舉起手來。自尊和自信何在?美國天天喊自己的世界第一。但其國民深度的自卑感,已經有些無可救藥了。這樣的社會文化不改變,美國作為一個世界領袖的地位,恐怕就岌岌可危了。(作者薛湧是美國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