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企雪上加霜
本輪經濟衰退和煤價下滑,勢必對整合煤礦的技改進度產生重大影響。
煤炭資源整合後的“大國企”能否抗過這一波煤炭寒冬亦不樂觀,山西“五大”或“七大”重點國有煤企的實力被嚴重高估。
今年3月份,山西省國資委和山西省煤炭工業廳都在媒體公開表示,山西同煤、陽煤、潞安、焦煤、晉煤五大國有煤企“跨進了銷售收入千億元俱樂部”,資產和營收均超過千億元。而據記者近期向他們的部分生意夥伴調查發現,這些煤企均成立了貿易公司,通過貿易公司和總公司之間的轉手交易,每一筆貿易被記為兩筆,從而虛增了營業收入。有一宗從某“國有重點煤企”售往首鋼的煤產品,中間竟倒手5次。
這意味著,國有重點煤企的真實營業收入,其實際體量和抗風險能力可能並不像公開宣稱的那麼大。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五大”加山西煤運、山西煤炭進出口,合稱“七大”)亦在2011年末稱其成為“雙千億”企業,而實際情況是,煤運的主要收入來自向省內煤炭企業收取“經銷差價”和“服管費”。煤運整合的163個煤礦,整合也已經3年,只有20幾個礦實現了正常生產。
本輪經濟衰退和煤價下滑,勢必對整合煤礦的技改進度產生重大影響。如山西煤運在晉中、大同整合的許多煤礦,已經通過“向福建人外包”或尋找投資人再次轉手出讓的方式化解其資金壓力。
據記者了解,民營性質的煤炭企業狀況普遍好過國企,主要原因是實現了精細化管理。記者在大同採訪時遇到了一位在資源整合中早已出局的原“煤老板”——浙江人白某,白某說了他的觀察:同一部皮帶,民營礦採購是一個價格,國有煤礦通過“招標採購”,付出的價格仍然比前者高出一倍。浪費和腐敗不言而喻。白老板的結論是:國企和民企的差別在這一波經濟衰退中的差異將像20年前的“國企改革”時代一樣再次暴露出來,“本質和20年前沒有區別。”
煤價走低,利潤微薄,山西煤企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就系於經濟環境。山西各項規費和“黑錢”歷年來一直占到山西煤價構成的30%~40%,而且山西省將煤礦分為若干“等級”來實施差別管理,民營的、非“國有重點”的、年產量較小的、沒有各種資格證和入門證的煤企,承擔著最重的雜費;國有的、“重點”的,獲得最多的政策資源。2009年煤炭資源整合後,被整合礦仍不能得到和原國有礦同等待遇,尤其在運銷方面。大量煤炭企業仍然處在被以山西煤運集團為代表的“霸權”企業“拔毛”的地位上。很多煤企已經危在旦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