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很可能低於8%,主要是受海外需求疲軟以及國內房地產市場降溫影響。當前,關註中國經濟形勢的觀察家普遍認為,中國已逼近自身增長路徑的轉折點——高速增長階段告一段落,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或在6%至7%的區間內徘徊。
金融時報刊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的分析文章稱,這種論調在國內很有市場。當不久前剛卸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回國的林毅夫預言中國經濟有望在2030年以前保持8%的年均增速時,國內媒體紛紛調侃他在“放衛星”——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期間,“放衛星”常被用於形容普遍存在的誇大產出現象。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於產業鏈相關國家來說是壞消息,這包括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對華出口國,澳大利亞、巴西、傳統產油國等中國的原材料和能源供給國。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利好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黃益平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李稻葵教授都認為,過去幾年間家庭消費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去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也大幅下降至僅為2.8%的水平。
固然有不少理由可以使人相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是長期性的。中國勞動人口增速自2010年起持續下滑,並且到2020年勞動人口總數將開始收縮。與此同時,工資水平快速上升;中國經濟的低成本增長階段接近尾聲。國際方面,歐元區再度陷入經濟衰退,並且復甦希望渺茫;而在美國,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計,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占GDP比重也將突破100%。
通過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文章認為中國經濟至少在本十年內有望保持8%的年均增速。中國現階段人均GDP水平與日本1962年和韓國1982年的水平相當。日韓兩國在達到中國當前人均GDP水平後的十年間雙雙實現了9.7%的年均經濟增長。一個反例是巴西,該國1978年即已達到中國現有人均GDP水平,但在其後的二十幾年間一直處於停滯狀態。不過巴西以及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例子具有特殊性,因其經濟蕭條是由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而中國的國際收支情況良好——很多人甚至認為是過好了——發生拉美式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