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絡交流拉近了距離
吳文靜感覺,和15年前相比,現在想要一眼區別出“內地人”和“香港人”,已經不是容易事了。
“以前內地旅客著裝比較正統,很多人往往是第一次出遠門,還很興奮、很緊張,現在不一樣了。”吳文靜笑著說。
2000年,每天出入常平口岸直通香港的列車僅有4對,如今已經增開到10對,平均每小時一班,單程只需花費一個小時。週末早晨出門去香港玩上一天,晚上再回到東莞,對本地人來說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
1997年,東莞口岸有8條出入境通道,到2012年已經增加到28條,外加26條自助通道。
隨著交通便利化,很多香港居民一天甚至能在廣東、香港間走兩、三個來回。在東莞開辦雨具廠的香港人陳炳仲,一週裡有四天時間待在東莞,他坦言自己“內地朋友比在香港的還多”。
起初硬著頭皮學粵語的陜西姑娘吳文靜發現,現在會講普通話的香港人越來越多,自己的同事中會講粵語的也越來越多。
“大家溝通越來越便利了。”她說。
變化的不只是速度
香港回歸初期,香港同胞赴大陸過關要使用回鄉證,不僅排隊還要蓋章,當時旅客的驗放速度3到4分鐘不等。
吳文靜回憶說,1997年,邊檢站內只有後台的查控中心有兩、三台電腦,旅客過關查驗完全靠人眼看、嘴巴問,還要把厚厚的查驗本上的每個人名牢牢記在腦子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