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專論:台灣流失認同 如何回歸中國主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9 00:43:50  


 
  這是一種兩岸認同快速斷裂的信號,也是人們懷疑兩岸和平深入發展的理由。如此戲劇性的變化,令關心兩岸前途的人們不禁擔憂,在台灣意識或台灣主體性不斷強化的同時,對於中國的國家認識和對於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還會堅持多久?而更令人困惑的是,在和平發展的良好氛圍裡,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為什麼反而退縮了呢?究其原因,一定由來有自。筆者認為,至少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值得注意:

  從制度與政策層面來看,台灣民眾的認同退縮是一以貫之、潛移默化的過程。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反共仇共教育”確立了年長一代的思維定勢,年輕一代雖然沒有受太多影響,但他們對大陸的政治隔離感同樣深刻。而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政治操弄的影響最為深刻,民進黨執政八年,本土意識空前張揚,“台獨”主張使台灣民眾從整體上對“中國”的認知出現混亂,很多民眾相信和大陸經濟交往的政治後果可能是讓台灣“主權”受害;馬英九上台後出於執行的考慮,選擇了“不統”的綏靖政策,未能撥亂反正,未能在法理和政策上解決台灣主體性與一個中國(“中華民國”)的邏輯困境,客觀上助長了這一退縮之勢。

  從社會心理層面分析,台灣民眾先是患上了“中國認知分裂症”,②然後出現“中國”認同退縮。當前的兩岸政治現實是和平發展,這只是一個暫時維持現狀的過渡時期,但是符合渴望和平、渴望發展的台灣主流意識,所以大部分人持正面態度。然而,在這台灣前途有待選擇的準備時期,正逢中國的強勢崛起,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已舉世矚目。台灣民眾對於大陸市場、大陸商機的傾心更多的是出於理性的選擇,而不完全是中國認同的拉力和中國文化向心力的作用。更進一步看,持續的向“台灣人”認同的聚攏,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兩岸不對稱關係的一種逆反或平衡,近似於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在兩岸關係上,馬英九當政幾年在兩岸問題上基本上只有經濟沒有政治,在政治談判或統一命題前含糊其詞,在這樣一種當局有意模糊操作的政治氛圍中,普遍民眾又能如何作為?他們沒有壓力也沒有動機來修正此前數十年形成的對中國認知的偏離之勢。當然,他們免不了會有某種內心焦慮,擔憂兩岸經濟往來和台灣由此獲得的利益並非白吃的午餐,擔憂台灣未來的自由選擇會受此限制。然而,這又何嘗不是某些島內政治人物的擔憂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