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優惠貸款用於經濟基礎設施
不過,中國所採取的優惠貸款援助並不被旁觀者所認可。“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對外優惠貸款的詬病在於,中國優惠貸款的贈與成分較低,不承認其為對外援助而應作為商業貸款看待。既然是商業貸款,中國政府又對其存在財政貼息, 使其可以較低利率流入其他發展中國家,擠占了其他國際商業貸款的市場, 存在資本補貼之嫌。”黃梅波說。
“西方國家對中國對外援助一直都有非議,特別是非洲,各種標簽都有,新殖民主義、資源掠奪、加劇腐敗等,但實際上,最大的分歧還在於中國的援助沒有附加的政治條件,與西方的做法大相徑庭,才會引起不滿。”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說道。
2008 年4 月, 歐洲議會曾出台關於中國非洲政策決議, 指責中國對非政策的目標是掠奪非洲資源並無視環境和社會標準,對非貸款威脅非洲的債務償還能力, 不附加條件的援助抵消了歐盟在非洲良政領域內的努力。
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金玲介紹,歐美日等國家一直是非洲的主要援助方,一般都會對受援國附加政治條件。
在援助項目方面,歐盟更為傾向於將援助資金投向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而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在今年4月公布的《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2009年中國對外援助資金45.7%投向非洲,其中優惠貸款61.0%用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僅有3.2%用於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
“中國當然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著眼於援助項目對非洲經濟發展的價值,而歐美則往往要求當地民主化、改善腐敗,這對於目前階段的非洲各國而言是很為難的,所以中國的援助往往更受歡迎。”賀文萍說。
兩種援助方式競爭的結果是,中國在非洲的援助額快速增長,其中尤以對非援助的“安哥拉模式”最為著名。有統計數據表明,到2006年底為止,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安哥拉政府發放的貸款累計已有大約45億美元,用於安哥拉30年內戰後的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貸款原則,援建合同中至少50%以上的採購和供應必須來自中國, 包括設備、材料、技術和服務。目前中國政府已經預批了35家中國公司參加安哥拉援建項目投標,這意味著貸款的一大部分資金都回流到中國國內市場,與此同時也緩解了中國自身市場容量的壓力。作為回報,中國從安哥拉每天可得到1萬桶原油(99.25,0.58,0.59%), 原油的價格按當天的市場價計算。
“援助不能等同於賜予,中國現在追求的是互惠互利的援助,尋求回報是正常的,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單單寄希望於援助,援助可以起鋪路架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促進雙方貿易,只有各取所需的貿易才能讓雙方真正地共贏。”周寶根認為,中國的援助方式反而更符合非洲國家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