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部大屠殺中的心靈摧殘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0 09:14:14  


  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中華工商時報刊載作者張光茫的文章說,南京大屠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傷痛。美籍華裔作家哈金創作的小說《南京安魂曲》,以美國傳教士明妮.魏特琳的視角,叙述南京大屠殺以及大屠殺之後的故事。不僅書寫了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還將筆觸一直延續到審判戰爭罪犯階段,展示戰爭的創傷和對人類心靈的摧殘。

  涉及南京大屠殺題材的作品很多,但多以非虛構的歷史寫作為主。其中,在世界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已故的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和被國人所熟知、並且已翻拍成電影的《拉貝日記》。而與其他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相比,《南京安魂曲》對血腥殺戮的場面描寫非常少,重點表達的是人類面臨災難時,複雜的人性厮殺與個體命運的無助。

  《南京安魂曲》描述了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傳教士明妮.魏特琳作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導主任,懷著巨大的勇氣與舍身精神,堅守校園,建立了當時在南京屈指可數的國際安全區之一,為上萬名的婦女、兒童在那個人間地獄的時刻提供了可以暫時栖身的庇護之所。而她自己卻在難民營解散後,遭到不公待遇,患上憂郁症,離開人世……侵華日軍的戰爭暴行,恐怖的日日夜夜,人性的怯懦和黑洞,夾雜在親情與民族大義之間的掙扎,得以真實而全景地再現。

  著名作家餘華在序言中寫道:“《南京安魂曲》有著紀錄片般的真實感,觸目驚心的場景和苦難中的人生紛至沓來。哈金的寫作從來不會借助花哨的形式來掩飾什麼。”

  在那個殘酷的歲月裡,明妮.魏特琳給予難民的絕非是自上而下的施舍,更多的是支持她們精神上的自尊自強,以及在難民營供給嚴重不足和人們情緒創傷時,主持的公平、正義、善良和樂觀。然而,在這本書中,明妮.魏特琳並非我們以往看到的那個勇敢無畏的聖母形象,也有著自己的痛苦情結和精神磨難。在面對日軍以及各種利益糾葛,在與整個南京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孤身斡旋,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極力將國際安全區維持運轉下去時,明妮.魏特琳,面臨一個血肉之軀所能承載的人之常情與在生死面前的極限掙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