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部大屠殺中的心靈摧殘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0 09:14:14  


 
  哈金還塑造了一位完全虛構的歷史叙述人高安玲。她作為金陵女子學院的中方教職員工,與明妮.魏特琳一起留下堅守已成難民營的校園。高安玲受過良好的教育,懂西方文化;丈夫是懂日語的學者;兒子在日本讀書,並娶了日本妻子,最終被迫加入日軍。他是一位反戰的正直青年,但命運無情,最後被游擊隊作為漢奸處死。高安玲一家人在輾轉得到消息後悲痛欲絕,卻無法言說。戰後東京大審判時,高安玲得以與自己的日本兒媳和孫子相見,卻不敢相認。她反對戰爭,仇恨侵略者,可又要天天陪著明妮忍辱負重地與日寇周旋。小說的結局以安玲的隱忍而生、明妮的含冤而死告終,留給人們深沉的情感衝擊和理性思考。

  哈金有雙重作家身份,一是華人作家,二是英文作家。他獲得過美國文壇多個重量級獎項,兩度獲美國作家協會福克納小說獎。美國人看哈金,稱他口音沉重,文字卻淺顯易懂,充滿神韵。哈金的寫作,總是在華人移民社會與中國現實歷史兩端游蕩。哈金寫中國,寫華人,但正如學者王德威對他的評價,“他從來沒有寫一個小說只是為了賣中國傳統文化、東方主義”。

  南京大屠殺從發生時間來說就那麼幾周,但影響深遠,哈金的著力處就是它的影響。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需要關注的也不只是曾被遮蔽的史實,更重要的還有內心的傷痛和作為人類共同的反思。

  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就是一部大屠殺中的心靈摧殘史,警醒我們每一個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