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人如何看“佔領華爾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9 14:11:43  


 
  個人因素主導

  60年代後,美國掀起多場大規模示威遊行浪潮,包括80年代抗議政府對中美洲國家政策、90年代抗議自由貿易、2003年抗議伊拉克戰爭。但路透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與那些示威潮相比,“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初衷更像60年代的那些活動。

  理由是,後來的諸次示威潮都有一個“固態”的理想或口號,通常是為國家而示威,而“佔領華爾街”和60年代的示威潮都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為了自己”。

  60年代時,許多美國人走上街頭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各種不確定持懷疑態度,因為不知何時,你的男朋友或者兄弟或者兒子就會被送到越南戰場為總統打仗;而如今,許多年輕人心中的“不確定”是,不知何時,自己就會因債務而輟學,就會因畢業而失業,就會因裁員而無所依附;尤其可恨的是,身邊的富翁們可以享受低稅率,享受政府救助,享受待遇保護。

  獲得廣泛理解

  “佔領華爾街”運動7日進入第四周。示威者在華爾街安營扎寨,沒有撤退跡象。許多人認為,這場運動之所以持續時間長,且有可能繼續持續下去,是因為獲得了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認同與同情。

  “那只是些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有什麼過錯?”心理顧問傑裡米.莫斯說。

  路透社採訪不同領域的人士後發現,這場運動出人意料地獲得廣泛理解與同情。

  美國達拉斯儲備銀行行長理查德.費希爾說,這場遊行示威是對持續高失業率的合理反應。“我同情他們,沒想到吧,”費希爾說,“我們有太多人失業太久了,他們非常失落,我們理解他們的失落。”

  曾在2008年接受政府救助的通用電氣資本公司總裁邁克爾.尼爾說:“如果我現在是失業大軍中的一員,我也會滿腔怒氣。現在有許多心存怨氣的人,卻沒有什麼鼓舞你的理由。”

  在喬治敦大學歷史學教授邁克爾.卡津看來,這場運動堪比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的系列示威活動。

  “這有點兒像30年代的抗議活動,當年最原始的抗議者便是失業者,而後,示威演變為勞工運動,最後,學生、學者、工會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去,爭取同一個訴求:有個好工作。”

  卡津認為,這場運動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意義在於,可能是對“茶黨”等極保守政客的一種自由主義平衡,“政客必須受到促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