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京刊:美國在中東的戰略處境是否改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7 00:49:29  


 
  其一,力爭順勢而為。變局爆發之初,美國也心中無底,立場模棱兩可;但美國很快認識到地區變局總體趨勢對其有利,可資利用。所以,奧巴馬在針對突尼斯和埃及局勢的表態方面“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果斷放棄現政權,支持該地區民眾和反對力量的變革訴求。這一“動口不動手”的做法成本很小,卻收益極大,在為美國樹立“民主衛士”道義形象的同時,順便實現了美國在該地區推行民主的長期目標,並獲得了極大的戰略回旋空間。此外,美國的“順勢”做法還體現在對政策力度的拿捏。例如北約本可輕易置卡扎菲於死地,但美歐偏偏選擇“溫水煮蛙”,不求冒進。而且在利比亞問題未獲解決的情況下,美國通過輿論宣傳和編織“叙核問題”等手段逐步累積對叙利亞的壓力,也體現了美國對“勢”的重視。

  其二,注重借力打力。在利比亞問題上,美國既借重利比亞國內反對派的力量,也借重北約盟友的力量,樂見歐洲大國衝鋒在前,自己甘居二線並坐享“倒卡”成果。同時,美國還借地區“民主波”的示範效應,試圖將禍水引入叙利亞、伊朗等對美國懷有敵意的國家,希望以此擾亂其內部政治生態,實現其他手段難以實現的戰略目的。不僅如此,奧巴馬政府還借此機會,一改此前在民主推廣方面的低調謹慎,使價值觀外交重新成為美國外交議程中的重要內容。

  其三,廣泛爭取民心。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潮流加速發展、美國領導權威日益受到質疑的時代背景下,奧巴馬政府對全球民意與行為合法性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在美國應對西亞北非亂局的過程中也有明顯體現:比如,批評當政者對社會矛盾視而不見,堅定表態支持那些反對現政權的力量,將自己塑造為支持民主變革的進步者形象;在“打卡”問題上,堅持滿足聯合國授權、北約支持、地區國家同意等多項條件方才動手,力求名正言順,避免授人以柄;適時推動巴以和談,作出扶阿壓以的姿態,表達對廣大阿拉伯國家的同情與支持,以廣收民心,進一步拉近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距離;宣布免除債務、增加投資等援助方案,也不乏爭取阿拉伯國家民心之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