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大歷史系教授:辛亥革命是一場早產的革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1 14:26:07  


知名學者楊奎松。南都圖片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爆發的第一場革命。辛亥革命為什麼發生?在何種意義上是成功的,在什麼意義上歸於失敗?上週六上午,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楊奎松做客嶺南大講壇,在廣東省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和聽眾探討了上述話題。

  “並沒有真正的公車上書運動”

  講座的主題是“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革命”,楊奎松首先闡釋了生產力對社會運動的巨大影響。

  “馬克思認為在1848年資本主義已經走到極限了,在馬克思主義出現之後,更大的生產力蓬勃出現,一個是機械的發展,一個是電報、電話以及電燈的出現,直接帶動了信息的傳播,變成了強大的社會動員的條件。”他以中日甲午戰爭後的“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為例,闡釋自己的看法。

  楊奎松指出,中日《馬關條約》帶來嚴重的民族危機,但沒有引起國人的關注。康有為、梁啟超在舉人中發動上書運動,但絕大多數人沒有簽名,最終上書也沒有送到朝廷中去,“並沒有真正的公車上書運動”。而五四運動得到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民眾通過電報了解到會議的情況,又通過電報將意見傳給外交代表,最終成功促使中國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他認為,1894年時沒有良好的現代化信息傳遞工具,1919年有了電話和電報,是兩次運動出現不同結果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時還沒有民主的基礎”

  通過進一步對比“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的社會動員程度差異和其原因,楊奎松進一步提出,在民主、憲政和共和革命的意義上,辛亥革命是一場“早產”的革命,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

  楊奎松分析道,五四運動的廣泛參與,得益於下列因素:新式學生群體形成;城市化的加速帶動社會輿論的產生,推動了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和對國家的認同;電報的出現等生產力的發展、白話文運動促使信息的傳播,使民眾意識到自己與國家的關係。這些條件在1911年辛亥革命時尚不成熟,民眾在1920年時才真正參與運動之中。而辛亥革命後,整個社會新的統治階層還是舊式的派別和群體,大批新的精英和新的學生群體尚未出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