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大陸經濟社會問題 台灣經驗可茲參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7 11:19:58  


  中評社台北7月7日電/近來大陸經濟及社會面臨很多結構上的挑戰。在經濟方面,物價飆升及房市泡沫化激起民怨;北京打房、打通膨造成經濟成長減緩及硬著陸的疑慮;眾多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讓“國退民進”成為空話;人民幣升值、工資、土地及生產資財價格飆漲造產業外移,“世界工廠”的地位岌岌可危。因為經濟劇烈變化引發的社會動盪及要求民主改革的呼聲,此起彼落;這些問題環環相扣,複雜難解,讓北京當局窮於應付。 

  旺報社評認為,當前大陸遭遇到的經社問題,其實已有台灣經驗可茲參考。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台灣也面臨類似今日大陸的困境。當時台灣經濟在外資及出口產業帶動下,締造近兩位數字的高經濟成長率,累積龐大貿易順差及外匯存底。但是,也因為過於重視吸引外資及出口創匯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很多經濟及社會的後遺症。 

  在國際上,因為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激增,招致美國政府威脅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家而施予報復,從而迫使“中央銀行”自1986年起讓新台幣緩步升值,並加速外匯制度改革。然而,新台幣緩升反而引發強烈預期心理,吸引大規模投機熱錢湧入台灣炒匯,擴大新台幣升值壓力。另一方面,因為貿易順差、熱錢湧入及央行抑制新台幣升值不斷買匯,造成島內貨幣供給暴增,過剩資金四處流竄,導致股市及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泡沫,讓貧富不均問題快速惡化,刺激勞工意識及社運的風起雲湧,企業也紛紛提高工資回應勞工訴求。 

  緊接著政府為抑制房市泡沫及金錢遊戲,採取連串行政干預措施,“央行”也祭出一波又一波緊縮貨幣政策,結果自不免造成股市及房市泡沫崩解,經濟成長大幅趨緩。島內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面對新台幣升值、工資、地價高漲等日益惡化的環境,爆發出走潮,紛紛前往大陸或東南亞尋找第二春。當年台灣一幕接一幕的情景,和當前大陸經濟、社會亂象,近似度相當之高。 

  社評回顧,當年台灣能夠渡過難關,主要是朝三個方向努力,亦即:“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政治民主”。在經濟自由化方面,先後推動匯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金融業及服務業自由化,同時大幅低關稅,開放市場,以促進競爭,減少貿易順差及提升整體經濟效率。另外,政府也積極引導社會游資投入公共建設,並全力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讓民間經濟活力引導產業結構及整體經濟的提升。 

  在社會面,陸續推動勞工、環保、社福等法制改革,藉此促進社會多元化及和諧發展。在政治面,相繼推動“國會”全面改革及“總統”直選,讓人民可以透過民主制衡的力量督促政府落實改革。 

  雖然大陸經濟規模大、發展路徑和台灣不同,社會及政治結構差異更大,但台灣經驗所彰顯“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政治民主”的改革精神,是普世價值,也是國家永續發展必須遵循的道路,因此,台灣經驗對大陸的深層改革,仍有很多參考價值。 

  社評認為,特別在經濟面,大陸可以借鏡台灣之處很多。如匯率制度改革,台灣因為新台幣緩升政策反而造成很大後遺症,直到1989年4月“央行”放棄以美元為中心的匯率制度,讓新台幣匯率基本上可以由市場決定,才逐漸消弭預期升值心理,恢復金融市場穩定。目前大陸雖已推動匯制改革,但迄今連經常帳自由化都還不能完全做到,難怪國際社會促升人民幣壓力會愈來愈大。大陸金融市場自由化程度亦非常不足,利率自由化遲未推動,讓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十二五規畫”甚賴民間活力加以推動,但因為對民間投資限制重重,反而造成“國進民退”現象,不利經濟及產業結構轉型。這些問題在在反映大陸必須加速經濟自由化的改革,才能因應盤根錯節的經濟難題。當然,社會及政治面的配套改革也同樣重要,“十二五規畫”已有若干改革的部署;近來大陸當局亦對政治改革有所著墨,及早付諸行動,才是北京爭取民心、穩定大局的明智抉擇。 

  台灣在經濟發展上比大陸先行20年,經濟轉型與政治改革的經驗確有值得借鑑之處。大陸今天面對的諸多經濟、社會與政治問題與台灣20年前如出一轍,身為關心中國前途的台灣人,只希望大陸能從台灣經驗截長補短,迅速走上正確的道路。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