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英文《中國日報》4月28日評論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秘書長柳華文的文章為頭條文章:人權,一直是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關鍵詞和敏感詞。在新一輪中美人權對話舉行之際,又該如何看待中美兩個大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接觸和互動呢?
我們知道,中美人權對話肇始於1990年。當年12月18 19日,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理查德 希夫特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次訪問標誌著中美人權對話的開始。但是,此後20年,中美人權對話時斷時續:2004年3月,由於美方執意在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上提交反華提案,中美人權對話隨即中斷,直到2008年5月,中美第14次人權對話才在北京舉行;而曾定於2010年前舉行的人權對話,也曾因緊隨其後的貿易摩擦、美對台軍售、達賴竄訪等一系列問題被一再擱置。
雖然是一路磕磕絆絆,但是去年重新開始的中美人權對話還是重新開了定期的、高規格的對話之門。
彈指一揮間,在首次中美人權對話至今大約2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令世界矚目。中國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屢創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等惡劣條件下,既實現了本國經濟的繁榮,又對世界經濟向好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建設方面,以人為本,促進民生,建設和諧社會,嶄新的施政理念和發展模式正在引起全社會新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包容性發展的概念,更強調了社會公平、人權保障和環境保護等科學發展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