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黃肇松:台灣比較接近公民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5 00:44:05  


黃肇松:媒體角色就像秋天的落葉,到第二年的春天化為春泥的養分,可以累積下一個推動改革的動力。中評社記者攝
  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記者 羅德儀)不少人認為台灣社會很混亂,還沒發展成一個公民社會,就此台灣“中央社”前董事長黃肇松4日回應說,台灣的公共政策形成都經過由下而上的公民辯論,“是五千年來華人社會裡發展得比較接近公民社會的”。

  黃肇松當天在香港大學參加“海峽尋新論壇”,就“兩岸四地媒體與公民社會發展”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公民社會的討論跟80年代哈佛大學政治學大師亨廷頓(Huntington)在著作《第三波》中,所提出的民主革命理論有很大的關係。從東亞、中南美洲、東歐、曼德拉之下的非洲,以至中東的民主橱窗土耳其,都在80年代開始討論公民社會的議題。

  何謂公民社會?黃肇松認為,它是指公共政策由下而上的經過討論、辯論而形成的過程,公民在面對一個問題時能透過各種形式來進行參與。而媒體就是公共政策討論的平台,與有關的公共部門(如法律部門)一道,同為公民社會的建造者跟推動者。

  不少人認為台灣的公民社會發展包括民主政治和“總統”大選“是個笑話”,社會很混亂,充滿了不信任和兩極對立;媒體也被戲稱為製造業、屠宰業,因此台灣還沒形成公民社會的特質。

  就此黃肇松做出了批駁,他強調,民意主導了台灣公共政策的形成和進行,是鐵錚錚的事實。從村里長到“總統”都有公民直選,公共政策也是由下而上的公民辯論的形式而形成。以日本核災為例,台灣核四就因此延遲至明年商轉,而屆時能否營運還要在公民獲得充分信息下才能決定。“台灣目前的確是五千年來華人社會裡發展得比較接近公民社會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