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黃肇松:台灣比較接近公民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5 00:44:05  


 
  談及媒體的角色,黃肇松深有感觸,他回憶說,台灣解嚴後各種社會運動在幾個月內發展得如火如荼,農運、工運、學運、婦運等不一而足,媒體有時還因為立場原因遇到危險,但他當時鼓勵同仁說,要勇於根據事實報道,把這些運動化成一股動力。“就像秋天的落葉,到第二年的春天化為春泥的養分,可以累積下一個推動改革的動力。”

  他認為,80年代社會民主化與改革運動的勃興,推動了台灣已故“總統”蔣經國宣布開放大陸探親政策,“探親促成了成親、投資以至設產”,讓台灣人民與大陸接觸有了信心,開啟了兩岸交流之門。

  在黃肇松看來,在解嚴後十年的風風雨雨中,媒體扮演了他應當扮演的角色,因此到1997年,台灣就完成了“全民民主化”,從村里長到“總統”選舉都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然而,黃肇松坦承,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包括政治的對立、社會的兩極化。“台灣的政治是在高度懷疑的氣氛中進行的,令媒體也常常產生立場的對立,對媒體應有的理性、批判、富於想像的內涵形成了挑戰。”此外,媒體的商業邏輯跟新聞邏輯發生矛盾,經營方式走上以市場為主導,對於進一步推動台灣成為更完整的公民社會是不利的。

  對於台灣媒體在公民社會中應有的角色,黃肇松建議,媒體應更重視具有公共精神的新聞操作,包括在公共事務方面,公民社會的打造、社會的公與義、人權、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在經濟事務生產的現代化、經營的透明化,分配的公平化等,都是公民社會很重要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