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新華國際時評指出,隨著法、英、美等國19日對利比亞政府軍發動空襲,利比亞局勢急轉直下。這一猝然發起的軍事行動,可能使利比亞和周邊地區形勢更趨複雜,其目的、手段及可能的後果,都令國際社會疑惑和不安。
這場軍事行動的出師之“名”是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的第1973號決議,該決議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儘管英國首相卡梅倫等人強調軍事行動的“合法、必要和正確性”,國際社會卻不乏質疑之聲。
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穆薩20日批評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實施的軍事打擊“超出了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的行動範圍”。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認為軍事行動“過度誇大解讀”,“與聯合國決議精神相違背”。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也要求奧巴馬總統就美國參與此次軍事行動作出解釋。
利比亞局勢動蕩已經持續一個月,利比亞在地區、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的特殊性,使之成為國際博弈的焦點。因此,此次軍事行動目的何在便有不同的解讀。《紐約時報》網站18日刊文指出,利比亞石油儲量高達460億桶,居非洲國家首位,其局勢走向牽動多國石油利益。此外,利比亞在國際地緣政治中位置重要,而卡扎菲同西方國家多年不睦,在當前特殊條件下,一些國家領導人決意以武力徹底拔掉“眼中釘”。
眼下,利比亞局勢因外部武力介入而更趨複雜。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在於:對利比亞政府軍發動的打擊是否有助於當地局勢盡快穩定?如何避免武裝衝突升級,防止更為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另外,國際社會如何應對利比亞局勢對西亞、北非地區局勢的影響?地區局勢將給國際政治經濟穩定發展帶來多大的挑戰?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20日強烈呼籲參與利比亞軍事行動的國家“停止濫用武力”,不應採取安理會決議授權範圍之外的行動。印度外交部的聲明說,任何對利比亞局勢採取的措施都應有助於危機的緩解,而非惡化人民的處境。
“兵上伐謀,其下攻城”。矛盾和衝突應該通過和平途徑解決,戰爭非但難以結束暴力行為、盡快穩定局勢,反而只會加劇人道主義災難。安理會有關利比亞局勢的第1970號決議也強烈呼籲相關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以尋求和平與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當前,西亞、北非動蕩局勢已經給那裡的人民造成傷亡和苦難。該地區歷史文化傳統獨特,民族、宗教問題複雜,如何協助那裡的國家民族恢復穩定和平,努力實現人道主義救助,是對國際社會的一大挑戰。
國際社會應本著公正、負責的態度,遵循主權、領土完整的原則,著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長遠大局,穩妥、審慎地應對當前挑戰。貿然動用武力的消極後果歷史上多有鏡鑒,最近即有美國2001年、2003年先後發動的對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時至今日,兩國政局依舊動蕩,暴力不斷,給當地民眾造成深重災難,戰爭發起者的國際信譽和形象也受到損害。可見,任何缺乏公道和公義的行動,都有可能帶來發起者始料未及的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