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與此同時,中日之間的經貿、人員往來都在不斷增加。這二者之間並沒有發生直接的正相關關係。
另一方面,民意的形成也與媒體長期報道有關。在中日關係上,兩國媒體都承擔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年來,兩國媒體關注彼此之間的衝突和突發事件,多於長期交往,也形成了輿論上的壓力。這些突發事件的報道,直接影響中日兩國民眾中的相互印象。
在21世紀初的幾年時間裡,由於小泉純一郎對華採取相對強硬的政策,並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在中國的輿論中日本形象有較大的下滑。而在2005年之後,由於“毒餃子”事件,中日油氣田爭端以及2010年的釣魚島撞船事件等,日本輿論對華態度也有明顯下滑。
公共外交是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輿論外化,更代表著一國形象在對象國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日之間的公共外交尤為明顯。它不一定隨著中日關係的改善而向好,但是在中日關係出現負面影響時,一定會向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突發自然危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契機
中國民眾更理性地區分歷史問題和現實危機,更理性地區分日本軍國主義與日本民眾。
自然危機推動公共外交的改善,在國家關係上並非沒有先例。
在智利聖何塞銅礦的礦難發生後,由於智利礦井下有一名玻利維亞籍的礦工,玻利維亞的媒體和輿論對救援關注度比較高,報道也相對正面,使得這兩個在政治關係上屢有摩擦的國家找到了改善關係的契機。
此次強震、海嘯和核洩漏事故爆發後,中國網絡媒體尤其是微博,以及中國網民的網絡討論,形成了一種相對積極的公共外交氛圍。
從目前來看,這種氛圍對中日兩國民間輿論和彼此看法還是積極影響更多一些。
這種公共外交領域的改善是兩方面的,一方面當然是日本輿論和日本媒體對中國網絡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