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報:日本人的“地震理解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6 00:26:34  


 
  痛定思痛,日本理性認識到地震不可預測,從地震預報“脫身”,開始專注於震波預警。所謂震波預警,是利用地震形成時,破壞力較弱的P波傳播速度比破壞力強的S波要快,先容易探測。而媒體傳輸用的電磁波的速度要遠遠高於地震波。速度的差異就會轉化為時間的差異,也就是說日本人可以做到在震源地區比地震發生早3秒,而在震源30公里以外,可以多出至少12秒的時間。這12秒則是寶貴的“救生時間”,它可以提醒人們逃生、可以迅速切斷化工廠、核反應堆、煤氣、電源以及交通網絡等等,從而降低次生災害的發生。

  日本人學會“共生性”目光而不是“規避式”的僥幸來理解地震,除了震波預警,日本人還提倡不同地區的“分級防禦機制”,日本每年都會對主要的110個活斷層帶及主要海溝型地震進行調查,地震調查委員會就地震發生場所、規模、未來發生概率進行了長期評價, 並納入到動態的“概觀全國地震動預測地圖”項目中,並鼓勵地方政府、機構和民眾來決定自己的防震方式。

  每一次地震都是一種超越性的機會。關東大地震讓日本人知道次生災害比地震更像是“死神”,關東大地震次生災害是火災,據中村清二博士的調查,當時大火源共84處,陸軍被服廠一地就燒死了在此避難的4萬人。而阪神地震則讓日本人更新了建築結構的理解。當時,建築物鋼非常厚,卻居然被水平剪切斷裂。強梁弱柱的錯誤設計、建築結構和地基的共振、結構布置偏心造成的扭轉等等,才是造成大量傷亡的“凶手”。

  《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等50多部跟地震相關的法典包含著日本人對地震的所有理解。即使我們不清楚這次地震最終會如何“創傷”日本,但是我們相信,日本人會用自己的素養來對抗這場地震,他們表現出熟練而超人一等的水平值得諸國學習。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