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墻》到《村莊》到《工廠》,彼得.海斯勒在這本厚實的紀實文學作品裡,觀察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與道路,追蹤發展的源頭與內因外因,反映各色人物的生存狀態,探究個體對變革的應對策略和行動。《尋路中國》完全可以看作是1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發生巨變的當代中國的縮影。正如他本人所言:“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處於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
在這十年中,中國歷史的面貌開始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他得出的結論之一是:“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農民、邊學邊幹的企業家,他們的能量與決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
彼得.海斯勒在西方以寫作旅遊文學作品著稱,《尋路中國》是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之尾曲(另外兩部是《江城》和《甲骨文》),他寫這個三部曲,在國外以及中國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彼得.海斯勒因之被譽為“關注現在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這個評價並非虛言。
他的作品高瞻遠矚,視角獨特,言之有物,文風清新,思索深刻,像在與讀者親切地講述一個關於中國的《春天的故事》。而且,他的書可讀性很強,我拿起《尋路中國》就不想放下,這正是優秀紀實文學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尋路中國》,[美]彼得.海斯勒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