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田熹家:我專門對這一問題做過調查。在江戶末期,老百姓接受教育已經很普遍,讀書的風氣已形成。明治以後,西方教育制度開始引入,反過來又促進了大家讀書。我們看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很多國家以為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就能促進教育的發展,但實際上未必如此。日本的情況在於,民間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教育風氣,在此基礎上再引入西方教育制度,便相得益彰。
而回頭說江戶時代,當時統治階級是武士階層,對於武士,是積極鼓勵他們學習的,對庶民倒沒有相應的措施,因此與其說讀書風氣是由上及下的結果,不如說是自然形成的社會風氣。
1900年左右,中國正在發生義和團事件,這時候,亞洲各國的文盲率非常高,而在日本,包括農村在內的男女兒童4年制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0%以上,只要你進了小學,基本上都識字。(拿出自己的著作《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中國更多是選拔達到目的型教育,而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教育。
人物周刊:也就是說,日本的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則是精英教育,可以這樣理解嗎?
依田熹家:是的。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日本也是如此,出現了所謂“欠食兒童”。當時小孩子上學讀書還需要自己帶便當,但經濟不行,就吃不上了。這應該是很悲慘的情況,但也可以顯示日本教育制度的一個特點:即使沒有飯吃,還是有書讀。(笑)一般情況是,你連飯都沒得吃,那就留在家裡幫父母幹活好了嘛。所以說日本教育是能力普及型的,如果你不去讀書,人們會有普遍的擔心,覺得你在常識、在能力上會跟不上,所以家長都會堅持讓孩子去讀書。
|